物聯網名詞當紅,所有廠商都想沾物聯網的光,任何物品都可以聯網,萬物皆連網看似機會無限,然究竟誰賺到了錢?Google于2014年32億美元購并Nest Labs,如今負面消息不斷。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指出,多數公司從事物聯網,卻只是在連網路,看似不同字的排列組合,結果卻差別很大。
199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uto-ID中心主任愛斯頓(Kevin Ashton),提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一詞,然提出后,產業時機尚未成熟,直至智能型手機發酵,成為人們上網新的載具,透過智能型手機,物聯網找到了遙控器,概念開始落實,各方爭相投入,吹起物聯網跟風。
看似一片光明的物聯網產業,有著龐大的美夢支撐,國際研究機構Forrester預測,物聯網產業所帶來的商機,將會是Internet的30倍,可望成為下一個兆元級通訊產業;IDC預估,2014年物聯網產值估為6,558億美元,2020年,物聯網全球市場價值將達1.7兆美元,年復合成長率16.9%。
從美好的2020年,回到眼前的現實問題,物聯網的獲利模式模糊,少見賺錢業者,多的是失敗廠商,在市面上,各種物聯網裝置充斥,從消費者的家電、汽車、家飾家具,至商務的辦公設備、工廠生產線,均以連網為特色,似乎沒有物聯網加持,該產品就沒有智能,已經過時。
然眼花撩亂的物聯網產品,真的帶來使用者便利?還是徒增麻煩?以智能冰箱為例,冰箱門上崁入熒幕,讓使用者一邊燒菜,一邊享受影音娛樂?然真正用到的機會,恐屈指可數;智能冰箱也可以透過手機App,告知消費者,冰箱內有何種食物與保存期限,但是,直接開冰箱比較直覺,還是要打開手機的App更方便?
智能洗衣機也有類似問題,是使用者把臟衣服放置于洗衣機內,再打開手機App操控方便,還是直接在洗衣機上操控,更為容易?究竟是設計智能洗衣機或智能冰箱的廠商,不了解消費者,還是為了趕上物聯網潮流,推出的智能XX,才有宣傳效果?不論如何,這種加值服務,消費者會愿意埋單?令人懷疑。
強調設計精美,卻毫無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或強調功能強大卻無法解決消費者問題的產品,多如牛毛,其結局只有一個,被消費者唾棄而消失無蹤;若不能解決消費者問題,滿足其需求,只會淪為失敗產品,不管有無物聯網的光環加持。
林百里指出,分析物聯網公司的營運模式,多數公司失敗,主因是搞錯方向,物聯網的重點在網,而不是物。比如一只有生產履歷的豬,賣到市面上,價格較佳,不是豬比較好,而是飼養豬的過程,用的是有機飼料,強調無污染,才有好價錢。
對消費者而言,所有物件是改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服務,滿足需求,才有價值;對提供物聯網的廠商而言,其價值在于,透過不同裝置,將消費者的行為資訊,連上網路,提供給后端進行巨量資料分析,進而提供更多服務,創造更大商機。一旦搞錯方向,物聯網只成連網路,價值不在,失敗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