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科技發展正在經歷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向物聯網的延伸。無論是英特爾、蘋果、IBM、谷歌、三星等國際巨頭,或BAT、華為、長虹、中興等國內科技力量,都已經瞄準了這一風口。
物聯網的場景固然美好,但要大規模普及卻并不簡單,統一標準是物聯網行業的發展基礎。今年3月,全球首個物聯運營支撐平臺(UP平臺)在中國科技城四川綿陽震撼落地。以數據分析為核心,具有開放、平衡、安全三大特點的UP平臺在全新技術IPP(個人集成網關)的支持下,通過終端和云端代理,實現了多家鏈接標準和生態的兼容,不同品牌的智能終端可以在UP平臺下實現“互聯互通”。
生產方式變革,中國制造業面臨挑戰
生活中,人們衣食住行均離不開制造業。一度讓國人引以為豪的“Made in china”曾讓中國制造業走在世界前端。在“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軍民融合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帶動下,海爾、長虹、美的等家電業代表立足國內的同時,開始在海外市場“大展拳腳”。
隨著東南亞一些國家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的逐漸發力,及外資在華生產高端企業的回流發展,中國制造業投資優勢正在消退,“前后夾擊”成為了中國制造業當前的發展困境。
過去十年,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近幾年來,物價上升直接推動了人力成本的提高。工業4.0時代,“中國制造”正在面臨著空前的挑戰。隨著物聯網的崛起,新一輪工業革命將徹底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從而重塑各國產業競爭力及國際產業分工格局。
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認為,新一輪工業革命將深刻影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進程。同美、德、日等制造強國相比,我國工業大而不強,結構層次低,發展粗糙及信息化程度偏低是發展頑疾,需要加速發展結構升級和產業轉型才能適應物聯網時代生存。
信息化管理和應用,插上騰飛的雙翅
在工信部的積極推動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為中國制造業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奠定起良好的基礎。
作為家電業率先實施信息化的企業,2013年,長虹推出了新三坐標戰略。2014年,長虹相繼推出了基于“家庭互聯網”的CHiQ家電,并成立了大數據中心、軟件與服務中心、想象力實驗室等,隨后長虹全面實施起信息化管理,并搭建了智能研發平臺、智能制造平臺、智能交易平臺,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目前,信息技術向制造體系的嵌入,顛覆了長虹傳統的生產模式、生產流程和管理方式。生產制造過程和業務管理系統的深度融合,提高了長虹對生產要素配置的理解,開始朝向大規模定制化而努力。
在制造環節上,信息化的應用監督著整個生產流程,計劃、采購、原料、運輸、生產、制造、銷售、支付全方位無死角實施起數據化管理。在人的管理之下,設備與設備形成無縫搭配,按需進行生產制造等工作。
發揮終端制造優勢,讓數據為生活服務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諸如楊過、石破天等武林高手無一不是內外兼修。信息化管理的全面應用讓長虹實現了“安內”,物聯運營支撐平臺則是長虹“揚外”的底氣。
據長虹相關負責人介紹,物聯運營支撐平臺以數據分析為核心能力,具有開放、平衡、安全三個特點。由用戶中心、支付中心等21個能力中心共同支持的UP平臺目前已向第三方開發者、創業團隊開放了接口。
在UP平臺下,智能硬件采集用戶數據后,后臺中心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從而進一步了解用戶的習慣和偏好。目前UP平臺已經運營起面向人們生活的多種智能服務,長虹以制造技術為核心,成功將業務鏈延伸至房地產、醫療、汽車、家居、教育等多個領域。
數據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決策力,還直接催生出很多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通過智能服務的開展,服務商將獲得持續的創收。
梁振鵬表示,物聯網目前正處于早期階段,就像是一列航班,阿里、華為、長虹、美的等企業爭相而上,紛紛提前涉足物聯網領域。智能服務等新興產業對于制造業來說,風險和機會是并存的。
“硬件制造技術是家電業的優勢,發展格局是互聯網企業的擅長。在物聯網時代,開展智能服務等新興業務,技術和格局同樣重要。”梁振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