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早期“云”的概念剛剛出現一樣,物聯網概念日益占據新聞頭條的現象也預示著這一趨勢,并且越來越多的分析家將賭注押在物聯網的未來上。然而,物聯網仍處于萌芽的階段,迄今為止“物聯”的概念仍然只是在特殊的圈子內流行,沒有擴散到整個市場和公眾視野。
不過,最近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近對物聯網行業做了一些頗為大膽的分析和預測。麥肯錫最新一期報告《物聯網:超越市場炒作之外的價值》認為:即使是目前對物聯網的種種炒作也仍然低估了物聯網的潛力。麥肯錫估計到2025年物聯網對經濟的影響力可以達到11.1萬億美元。這個數值比2014年中國全年的GDP產值(10.4萬億美元)還要高,大致相當于2014年全球GDP的15%。
物聯網的潛力
麥肯錫在報告中將“物聯網”定義為由網絡計算系統連接起來的一系列傳感器以及驅動裝置。這些系統可以監測或管理各種聯網的物體或設備的狀態和行為。聯網的傳感器甚至能監測自然界、人以及動物。
麥肯錫的報告最大的亮點在于對物聯網的應用場景進行了分類,包括:
1. 家庭場景:家務自動化以及安防
2. 辦公場所:安防與節能
3. 工廠:設備與管理的優化
4. 零售場所:自動結賬
5. 工地(采礦、石油、建筑等):管理優化、健康和安全施工
6. 個人:健康、健身
7. 戶外工作:物流與導航
8. 城市:公眾健康、城市交通
9. 汽車:自動駕駛和自動保養
其中,麥肯錫估計工廠(如工業4.0)、零售、城市以及個人這四個領域是物聯網發揮潛力最大的四個領域,其影響值最高均在萬億美元以上:工廠(1.2-3.7萬億USD);城市(0.93-1.7萬億USD);零售(0.41-1.2萬億USD);個人(0.17-1.6萬億美元)。
關注商業模式轉變
然而要真正實現物聯網應用的潛力,麥肯錫認為基本前提是科技持續進步,提供成本更低、且更可靠的數據分析。而在商務和管理中要真正利用好物聯網的機會,則需要企業領袖們真正接受數據導向的決策過程。
物聯網通過改進商業流程、促進商業模式創新的方式,為全球經濟創造更大價值。比如物聯網下的遠程控制則使得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成為服務價值的來源。工業領域為例,物聯網對工業4.0的推動,將使得目前流水線大規模批量生產的方式向小批量定制化生產轉型。物聯網則還可以改變公司的商業模式。過去設備廠商以銷售設備賺取差價的業務模式可以在物聯網的背景下,轉變不賣設備,而是根據客戶對設備的使用量收取費用的模式。這樣有可能使市場定價原則變得更加公平,同時也減少了客戶一次性成本投入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廠商與客戶之間持續的服務交易,使得廠商與客戶之間可以建立更加緊密的互動關系,并且在這種持續的關系中銷售衍生的服務和產品。
物聯網的發展制約
該份報告也同時指出:盡管物聯網可以預計的潛力巨大,但是物聯系統之間的交互性(interoperability)對物聯網潛力的實現影響巨大,平均占物聯網潛力值的40%,在某些領域甚至高達60%。各個物聯系統相互隔絕,使得數據利用、控制優化受到嚴重制約。
對于麥肯錫在報告中提出的11.1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我認為可以持有一個相對平和的心態。數字的大小其實并不重要。這就像20世紀90年代我們試圖估計互聯網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一樣,無論我們如何猜測,25年前的猜測放到今天來看都會是錯誤的。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的每個方面的每個細節,且這一影響的潛力并有衰退的跡象。用數字來衡量這么大范圍的影響和價值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物聯網也一樣。
正如埃森哲對全球經濟20個國家的1400多名企業高管(其中736位為首席執行官)做所的問卷調查顯示,盡管86%的高管的認可物聯網所具有的價值,但73%的受訪企業尚未制定出有關產業物聯網的切實行動計劃,只有7%的受訪者表示其所在企業已制定全面戰略。高達7成以上的高管更愿意在物聯網趨勢中采取“跟隨策略”,而不是主動創新策略,主要原因在于高管們對于物聯網高度匱乏的信息無法評估采取物聯網策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