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可穿戴設備超前的概念相比,物聯網給人的感覺仿佛要更加貼近生活一些,但現實卻是物聯網的普及和穿戴式設備一樣進展緩慢。那么,作為現代社會智能化發展趨勢的集中體現,究竟是什么阻礙了物聯網的普及呢?
嚴格意義上來說,物聯網并不是一個新生的產業,從宏觀上來說,物聯網是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互聯網在實現了“人聯網”之后,緊接著就輪到沒有生命的“物聯網”了;而從微觀上來說,物聯網可以被理解為一個簡單的局域網,也可以稱之為是工業自動化的升級版。
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物聯網發展的滯后并不是因為相關產業發展拖了后腿,而是物聯網的概念本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偽”和“虛”。
首先,物聯網的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周圍,比如智能交通、車聯網等等,都隸屬于物聯網的范疇,而我們現在所指的物聯網,主要指的是跨界物聯。盡管業界稱之為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但物聯網卻離草根大眾非常遙遠,因為真正的物聯網太過龐大(參考IBM的智慧地球),不僅行業內沒有統一標準,而且也缺乏領導者。
我們知道,互聯網之所以能如此成功的實現全球互聯,是因為其無論是傳輸協議、終端架構還是操作系統都很好的解決了標準問題,但在物聯網普及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應用、傳感器、傳輸等幾方面大量技術的出現而導致方案互不相同,目前的多數物聯網企業也多半是孤軍奮戰,使得行業與行業之間、產業與產業之間、公司與公司之間都相互封閉,最終既無法降低研發成本,也不能開創新的商業模式,更不能產生規模經濟。
另一大麻煩來自于物聯網可能對用戶隱私造成的困擾,特別是射頻識別技術的廣泛使用將會使大眾隱私暴露的一覽無余,在用戶體驗到智能和高效之余,個人信息也會源源不斷地流入那片灰色地帶。毫不夸張的說,物聯網將可預見的成為繼病毒和黑客之后個人信息更復雜多元的泄密通道,更為嚴重的是,它可能會伴隨著物聯網在商業和國家層面的普及而帶來更大的隱患。不過目前該如何規避這些問題還并不明朗,因為整個行業都還處在萌芽階段,只有頒布相關的政策和法律來進行約束和管控,才能讓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下去。
物聯網要做到萬物互聯,需要在傳統產品上加入傳感器模塊和網絡接入,但是不同產品之間的差距可能會使這一步驟實現起來萬分困難。同時相比較于互聯網,物聯網的相關技術要精細超前的多,這一點也是制約物聯網大規模推廣應用的難題,而由于行業還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可供參考,且物聯網發展的時間和成本都非常高,又反過來使物聯網的規模化更加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