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是這兩年的創業熱點,雷鋒網將以糖尿病這個典型的慢性病為切入點,帶你了解這個新興行業的現狀與未來,這是第一篇。本文觀點主要來自對醫隨訪創始人楊楓的采訪,他曾是微軟大中華區軟件架構首席顧問,做過不少醫療信息化項目,醫隨訪是其第二次創業,也是首次踏入移動醫療領域。
我在一個小區里見到楊楓,他看起來四、五十歲,頭發已經白了一些。他們之所以搬到小區里辦公,是因為這里租金更低。
楊告訴我,他最早是微軟大中華區軟件架構首席顧問,05、06年回國后接觸了不少醫院信息化項目,后來覺得這塊是個市場就出來自己創業。最早的團隊08年開始做醫院信息化系統,11年公司被軟通動力并購。12年底拉了一些人再出來開始做互聯網醫療。
中國的醫院信息化有哪些問題?
從醫院信息化領域轉移到移動醫療領域創業,楊說是因為前一個領域里存在一些問題:
1)在醫院甲方乙方的關系非常濃厚,所以醫院的關系成本很高,你要先有關系才有項目,而項目型的話會拖得很久;
2)我當時做醫院的項目最大的一個目的是拿到數據,但還是沒有成熟,我在微軟的時候曾在02年一起做了一個數據系統,但在中國有很多數據是臟數據,即便如北京的協和醫院也是如此。所以講大數據時經常是數據越大垃圾越多,而篩選的成本非常高。
舉兩個例子:
1)我們發現協和醫院有些卡里,同樣一個病歷卡里,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原因是這是一個號販子的卡,什么人都能拿這個卡來看病,這樣的話如果你基于這個數據來做臨床分析是很危險的。
2)很多人拿自己的醫保卡給親戚朋友去開藥,比如很多人到了12月份就玩命式的想把藥吃掉。這樣的數據也無法看出身體的真實情況。所以說這些數據是臟的。而在臟數據里做醫療大數據的話成本非常高。很可能需要一個個去驗證,這已經到了臨床領域,不是IT數據。
但是醫院項目也讓他學到很多東西,產生了對醫療的敬畏之心。這個領域需要非常嚴謹的專業性,同時承擔巨大的責任和風險,也因此他覺得移動醫療最終仍是要回歸醫生和醫院。
移動醫療能改變什么?
楊認為,要改變的是中國醫療的現狀,在醫院里面做這塊還太早,成本太高。那么IT互聯網來能改變什么呢?
中國整體的醫療體制是5、60年代蘇聯幫忙建立起來的制度,這個制度的核心是以就診為基礎的,我在醫院長大時,當時的醫院提的是救死扶傷,只有你病得很重了才去醫院,其它時間不去。到后面說的是治病救人,現在中國老年化來臨時,體制卻一直沒變。而且有一個趨勢是基礎醫療越來越薄弱,大家都往三甲跑,這些不是互聯網公司能改變的。互聯網公司能改變的,是知道人們對醫生有需求,但這種需求未必是發生在醫院的院墻里,IT能承擔的很大一部分是慢病管理中家庭醫生的這個角色,而這個角色非常重要。這里不光是設備的問題,比如血糖,測了一個血糖,so what?這個值與吃藥前還是吃藥后測的,吃藥的時間間隔等都有關系。此時“家庭醫生”的角色就顯得非常重要。
對于糖尿病這種慢性病而言,在發展到晚期之前,日常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管理得好便可以讓病情不惡化,不影響日常生活。但中國缺乏家庭醫生體系,很多病人是在病情惡化后往醫院跑,但此時已經晚了。移動醫療或許可以讓這種情況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