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人人稱贊的“優等生”——小米,隨著第三季度,手機增速的放緩,增長乏力。市場也開始不友善了,批評聲如潮水涌來。
本篇文章,將從管理經濟學的角度,思考小米和它未來的出路。
目前小米面臨的環境,急劇惡化
1、市場轉冷
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增速整體開始下滑,看看國內的整體經濟環境蕭條,也就意味著對手機的整體需求,開始走下坡路。同樣意味著風口過去了,行業的井噴期也過去了,隨后發展的增速紅利也沒了。
沒有增速紅利這個Buff加成的情況下,小米的發展,那就是建立在去“搶食別人蛋糕”的基礎上。
2、搞機者眾多
大家看到小米搞機神話后,TMT行業的企業開始紛紛涉足這一領域。樂視、360、錘子、華為等,紛紛進入這個領域。
這似乎一下子回到了VCD、彩電、微波爐等行業,一二十年前的競爭格局,同樣的場景會重新演繹一遍嗎?不過這次的高端市場、技術由美國人掌握,而非日本人。
3、資本市場轉冷
上半年熱的要死,下半年冷得要命。
雖然雷軍看似不缺錢,但實際上,作為一個還沒上市的創業公司,再怎么折騰,也還是需要錢。資本市場由熱轉冷,無疑會影響小米后續的融資,為小米的未來上市之路的罩上了一層陰影。(求此處雷布斯的心理陰影面積)
小米自身的現狀
1、手機自身銷量放緩
今年上半年,小米完成的銷量為3740萬臺,而全年的銷量則由原來的1億臺下調為8000萬臺;
今年第三季度,其銷量在國產手機銷量排行上,已經被華為超越。
早些時候,小米憑借口碑營銷、饑餓營銷,確實在發展速度方面,取得了令人驚嘆的“小米速度”。估值也一躍成為全球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uber在今年7月以500億美金估值超過了)
資本的認可,源自小米手機銷量的快速增加。當小米出現由盛而衰的跡象時,投資者跑開的速度比誰都快。
2、忙于和各手機廠商撕X
疲于競爭,天天開演唱會式的產品發布會,一口一個“友商”,又一邊磨著手中大刀,上演一場又一場的公關戰、口水戰;形式或明或暗,手段讓人眼花繚亂。
看似忙碌充實的表象下,其實就是各家貶低他人抬高自己。各企業看到小米去年的成功,紛紛涌入進來,以為能混口飯吃。
跟風做項目創業無疑是大坑,風口上的豬,若只有一個,便可輕松起飛;豬太多了太重了,必然會集體飛不起來。或許當市場上只有一頭豬時,就如雷布斯當年起飛了,換做現在也不一定能飛得起來。
目前小米的選擇
面對困境,雷軍大概在13年時候,就展開了一些策略,去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把它稱之為“中國式三板斧”,手段非常老套,也是中國企業在遇到困境的時候,肯定會做的事情。
1、多元化
在13年前,小米的策略是單品爆款,都叫小米手機,比如小米1、小米2.
13年后,小米展開了“關聯多元化”,圍繞手機等3C產品,展開智能家居、IOT關聯擴展化。我們來梳理一下小米目前的產品線:
√、3C產品線:手機、平板、耳機、手環、小米路由器、小米移動電源、小蟻運動相機、小蟻智能攝像機、預計明年的小米筆記本等
√、智能家居和IOF產品:小米插線板、空氣凈化器、小米體重秤、智能空調(12.7億入股美的)、小米TV、小米盒子、iheath智能血壓計等
√、相關服飾:比如各種配件、相關主題服裝
小米的這些產品,本質上,沒有提高小米企業的護城河。用英雄聯盟的說法,就是收割型打法。這個收割由小米完成。
以移動電源為例:投資一家叫“紫米”的公司,成為大股東,然后小米對其進行包裝,由雷軍站臺,開始賣這款移動電源,價格是69元。
是的,在小米入場之前,可能消費者買這樣的東西,需要89、99,小米成功通過自己平臺,大規模量產,并去掉中間商。成功將產品降價20%——30%,但是這么做的后果,是這個行業沒法混了,要不就是成為小米系,要不就死掉。
分析這個案例,大家發現,小米做了移動電源,帶來了什么突破呢?價格便宜了一些。但有一個問題是:是不是移動電源的廠家不作為,故意賣高價,心黑想多掙錢?
答案不是,一方面是移動電源廠家沒有小米這樣的營銷公司,可以大規模生產,去中介化;其次,移動電源的技術本身進步的過于緩慢。
大電量必然帶來大體積,移動電源市場需要的不是一個殺掉行業利潤30%的人,而是需要能帶來技術突破的人。而小米模式復制和打造的產業鏈,顯然收割能力很強,但技術突破能力很差。
總結起來就是,小米做到了易用性更加貼合消費者,但是電子產品,中國制造,缺的不是易用性,而是技術。小米若永遠只關注易用性和品牌的那個層面,而不去做深度的技術研發, 在很多個行業里必定陷入重重泥沼,最后和那些傳統企業沒什么兩樣。唯一的區別,就是那些傳統企業更早的接觸到了這個泥沼而已。
2、國際化
2014年,小米在印度開啟了自己的國際化道路,目前成績還不錯。
小米在歐洲和北美開始試水,售賣非手機類產品(由于知識產權問題,小米也就只能在知識保護不完整的地方展開)。在巴西和非洲某些地區,小米開始賣手機。
相較曾經走在它前面的TCL收購法國湯姆遜案例、聯想收購ThinkPad、吉利收購沃爾沃上(這基樁收購案,可以看為是失敗的,當初設定的目標都沒實現),小米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選擇了比較穩健的方式,學習了類似海爾的方式(海爾是自建工廠,小米是投資工廠)。
中國企業在國內受阻情況下,出海比較多。這些企業,大多比較激進,小米還算走的可以的。
3、生態化
現在的互聯網企業,三常態:發布會、撕X、生態化戰略。
我們先來看看小米投資了哪些企業:
(注:圖片資料來自鈦媒體編輯馬婧)
筆者在先前的文章中,談論過小米的模式:提出小米不會成為“蘋果第二”或者復制蘋果的成功,準確的形容是——神似三菱,型似三星。
小米在的產業鏈的生態投資體系,類似于日本的財團,采取投資控股形式;而在具體產業鏈的表現形式上,都有是關聯產品,類似于三星的產業鏈,因而“型似三星”。(可以參見筆者先前文章《進入互金小米,神似三菱,形似三星》)
管理視角,分析解決小米問題
上面是針對現象,談論小米的一些方面;接下來,針對公司整體情況,展開分析(有的地方,由于信息不清楚,可能不會展開具體論述):
1、營銷層面
在國內TMT行業,營銷高手很多,最牛當然是史玉柱,這個不解釋;剩下的那就是雷布斯,從饑餓營銷到口碑營銷,再到粉絲營銷,最后到今天的“新國貨”這樣的情懷營銷;雖說雷布斯是一個技術出身的人,但他的營銷蓋過了他的技術。
從產品的定位:從“為發燒而生”到現在小米推出粉色板的女神手機。
成功把產品定位出來、與眾不同、傳達出去,針對當時手機昂貴的現狀,小米營銷非常成功;但是失敗也在這里。
史玉柱很牛,但不是一個好企業家,生意人而已;外界對小米的期望,高到有點變態,畢竟小米只有五歲。
但小米過度營銷,確是不爭的事實。
2、財務層面
小米由于是非上市公司,查閱不到財務報表。只有相關融資信息:
2011年上半年,小米完成A輪41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2.5億美元,投資方有Morningside(晨興創投)、啟明和IDG;
2011年底,小米B輪融資9000萬美元,估值1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啟明、IDG、順為基金、淡馬錫、高通、Morningside(晨興創投);
2012年6月底,小米完成C輪2.16億美元融資,估值40億美元,具體投資方不詳。
2013年8月,小米上一輪融資DST領投,估值超過100億美元,具體融資額不詳。
2014月12月低,小米完成最新一輪融資,公司估值450億美元,總融資額11億美元,此次融資投資者包括All-stars、DST、GIC、厚樸投資和云鋒基金等投資機構。
可以預測一點,小米融資,應該不會太久。
小米成立了順為基金、阿里成立了云峰基金、騰訊成立騰訊產業基金,這在配合自己產業布局的時候,是非常好的一個策略。(其他財務方面,筆者胡亂猜測)
3、創新與生產層面
創新,對小米而言,目前是較為困難的。小米產品就是山寨正規化、品牌化,任何一家企業,都是從山寨開始。曾經的蘋果也是,微軟同樣。
但是關鍵是他們轉型很快,樹立自己產品的護城河,建立自己的專利池。小米的今日的困境,與小米“重營銷、輕研發”策略是緊密結合一起的。
生產層面,小米除了采用外包策略;國外的公司,雖然也是生產外包,但是他們注重微笑曲線兩端——營銷與研發設計,中國企業只學營銷,可是研發呢?
小米是在微笑,但是笑殘了,半邊嘴笑。
4、第五項修煉層面
這是領導個人角度,雷軍早期在金山,是少年天才;后來在創辦卓越,當天使投資人,起得比誰都早,卻趕了個晚集,人到40,才創辦小米。
風口論——豬在風口,都出自他自身的經歷,但客觀的分析,現在手機行業的風口已經過了。前幾天有一篇關于雷軍《未來十年依然是創業的黃金十年 | GGV 15周年峰會》演講。
抓風口,一直都是雷軍的強項,但還是需要雷軍的踏實;以前的那些經歷,成就了現在的雷軍,而雷軍對過去的否定,認為自己沒能抓住風口,才產生這樣的認知偏差。
通俗來說,一個很勤奮的人,努力了近二十年,發現自己不如某些自己曾經瞧不起的人,自然會很傷心,難免否定自己,覺得一定要抓住風口,但卻忽視了過去的近二十年的努力。
風口上的豬,只有把自己的體重減下來,讓自己心空靈下來,才能飛。蛻變,從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