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之女孟晚舟,在華為工作20年后,首次公開在媒體前露面接受采訪。
作為華為的首席財務官(CFO),孟晚舟的這次亮相可謂成功,與她的父親——“神秘的企業家”任正非不同,她不介意被問及隱私問題,并幾乎有問必答。她公開了華為的財務數據,甚至公開了華為的年終獎數額。
“我們已經有一個想法,選擇一個時機把黑屋子變成一個透明的玻璃房子。”孟晚舟說。
對于信息公開,孟晚舟為何與父親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
由于長期的信息封閉,已進入全球500強之列的華為,在公眾眼中依然低調、神秘。信息封閉帶來的認知偏差,使得外界不斷“演繹”華為的故事:任正非的接班人、員工持股制度、與軍方的關系等等,坊間各種版本的傳言,都會成為公眾關注焦點。
2001年,任正非在書中寫道,“媒體有他們自己的運作規律,我們不要去參與。”
12年后,他的女兒孟晚舟說,華為沒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封閉10余年后,華為走出了黑屋。在這背后,是華為從B2B企業向世界性消費品牌企業轉變的戰略轉型。
在華為工作20年后的首秀
作為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在華為工作了20年。
在這鮮為人知的20年里,外界不了解她在華為的履歷,坊間流傳的她的簡歷也不盡相同。她為何姓孟而不是姓任?她的丈夫是華為高管徐文偉?她只有高中學歷?她在公司做過前臺接待員?這些問題,外界只有傳說,沒有答案。
2013年1月21日,孟晚舟首次與媒體公開見面。
在與會媒體人士的形容中,孟晚舟明媚、親切、干練。她不忌諱媒體問她的各種八卦問題,并坦誠相告:她隨母姓,所以姓孟不姓任;她的丈夫不是徐文偉,而是一位非電信業人士;她上過大學,還在華中理工大學讀了碩士;她曾是華為早年僅有的三個秘書之一,“在華為最早的工作是接電話”。
除了正面回應一些八卦問題,孟晚舟還“破天荒”地向媒體透露了華為以前從未透露過的數據:全年業績預測與年終獎數據。
在華為的一篇新聞通稿中,有著這樣的字句:這是華為首席財務官首次公開對外披露業績預測,被視為華為踐行開放透明承諾的又一舉措。
除了公布了去年的全年業績預測,孟晚舟還公布了華為的年終獎數額——125億元。這個數字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成了坊間熱議的焦點。
這讓華為員工也感到有些意外。在華為“心聲社區”上,一位網名為“你好”的華為員工稱:“這次孟總有點太高調,好多同學打電話來問。”其他員工也反映,朋友家人都在詢問此事。
此外,孟晚舟對外界一直好奇的員工持股制度也進行了公開回應:任正非的股權是1.4%。華為員工持股會,也叫華為工會,是一個注冊社團機構,華為員工通過與持股會授權和協議方式持有華為虛擬股權。
“華為沒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關于員工股權結構,我們已經有一個想法,選擇一個時機把黑屋子變成一個透明的玻璃房子。”孟晚舟說。
任正非,“最神秘”的企業家
1987年,任正非等人創立了華為公司。
在任正非的領導下,此后的十余年間,華為一直身處“黑屋”。
任正非幾乎從不與媒體打交道,許多報道都用“中國最神秘的企業家”來形容他。雖然曾多次入圍CCTV年度經濟人物,但他一直拒絕參選。
任正非曾說:“媒體記者總喜歡將成績扣到企業老總一個人頭上,不然不生動,以虛擬的方法塑造一個虛化的人。我不認為自己像外界傳說的那樣有影響力,但是很敬業、無私、能團結人。”
“媒體有他們自己的運作規律,我們不要去參與,我們有的員工到網上的辯論,是幫公司的倒忙。”2001年,在一篇名為《華為的冬天》文章中,任正非說出了他對媒體、輿論的看法。
華為的做事風格與任正非高度一致,同樣低調、神秘。
在媒體眼中,華為是最難采訪到的對象。在華為總部深圳坂田,記者也只能繞著坂田走一圈無功而返。即便是在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關于華為“安全威脅論”出來后,除了一個簡短聲明,華為的高管沒有一個公開發表任何看法。
關注華為10年的通信業資深人士康釗說,他對華為的一些信息的了解是在近兩三年內積累的,“以前只知道它的總部是在深圳,具體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華為不愿再做鴕鳥
不過,這些都在變化。
2008年創辦的“心聲社區”是一個標志。在這個華為公司自己的社區里,員工可以自由發帖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非華為員工也可以瀏覽這個社區的內容。
2010年,任正非在一次公司內部座談會上表示,“心聲社區”的開放曾遭到很多人反對,他心里也有壓力。
然而這些壓力并沒有讓華為停下開放的步伐。
2010年12月份,一位華為員工在“心聲社區”里發了一篇名為《改善和媒體的關系——轉自總裁辦文件》的帖子。帖子里的《文件》顯示,2010年11月25日,任正非與公司高層、公關部門、品牌部門進行了座談。任正非說:“公司要把我個人的心理障礙和公司的宣傳分開,因為華為是向上蓬勃發展的公司,必要的宣傳是需要的。”他還說:“在輿論面前,公司長期的做法就是一只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我可以做鴕鳥,但公司不能。”
在這次座談會上,任正非要求“改善和媒體的關系,善待媒體”,任何員工都可以接受媒體采訪,高管也要敢于和善于與媒體打交道。與《華為的冬天》一文中“對待媒體的態度,希望全體員工都要低調”的明顯不同。
“華為開放是這兩三年的事情。以前被動接受質疑,現在主動發布信息,并邀請媒體等去總部參觀;以前沒有一個高管出來,現在連任正非的女兒都出來了;以前看不到高管的言論,現在高管可以隨意開微博。”康釗表示。
在2010年年報里,華為首次公布了董事會成員名單。2011年年報里華為披露了各項業務的管理者名單。
2011年2月25日,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在美國媒體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公開信澄清了關于“與軍方有密切聯系”、“中國政府財政支持”等各種言論。華為不僅邀請美國有關部門對華為進行調查,也邀請外國記者到華為總部參觀訪問。
2012年1月1日,華為官方微博正式開通。隨后,一大批高管的微博也先后開通。
除了這些,華為每年還舉辦分析師大會,邀請媒體和分析師參加,披露企業相關信息。
信息封閉導致認知偏差
是什么原因,讓自喻“鴕鳥”的任正非,做出讓華為從“黑屋”走向“透明的玻璃房子”的決定?
“一味地拒絕媒體會導致外界對這個企業的認識產生偏差。”電信業專家項立剛說,華為曾經的信息封閉,導致其在企業相互競爭中吃虧,甚至在國際貿易上被對手利用。
由于形象上的偏差,華為在拓展海外市場時遭遇了一些挫折。
最近的一次相關事件是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發表“安全威脅論”,認為華為的產品可能威脅美國信息安全,建議美國企業放棄與華為的合作。
在國內,華為也曾深陷輿論的漩渦。一位華為員工的死亡事件曾使得華為的形象一度與富士康類似。
行業危機倒逼華為開放
除了“認知偏差”帶來誤解促使華為走向開放,同時,行業的變遷和華為經營策略的改變,也在倒逼華為走向“透明”。
在創立后的10余年中,華為從電信設備提供商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網絡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做的是運營商業務,B2B(公司對公司)業務,不直接面對個人消費者。這種特性使華為即使身處黑屋,仍可以快速發展。
然而,在數次電信業建設高峰期后,華為的這一核心業務增速開始放緩。2011年,華為運營商業務增幅為3%,2012年增速為6.7%,高速增長不再。
如今的形勢是:3G建設高峰已過,4G的建設高峰尚未到來。市調機構Gartner預計,2013年運營商全球網絡設備支出僅微增2.3%。
在這一行業背景下,愛立信、阿朗、諾西、中興等業績下滑的下滑,虧損的虧損,裁員的裁員。
尚保持增長的華為,不能無視低谷帶來的壓力。
2011年,華為將公司劃分為三大業務集團,分別面向運營商、企業和消費者。
除了運營商業務,企業、消費者業務均需華為面向公眾和行業。尤其是消費者業務中,手機業務已成為華為保持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
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最新數據顯示,在2012年第四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已達到4.9%,僅次于三星和蘋果,位列全球第三。
項立剛表示,做手機要面對的是消費者,需要推廣品牌,華為做運營商業務時躲避媒體的想法已無法適應新業務。
實際上,華為在2003年就已成立了手機業務部,但之后的一段時間內,華為在手機銷售上,基本是依靠通過運營商定制機或運營商的渠道。這樣一來,華為仍無需直接面對個人消費者。
但從去年以來,華為開始由運營商渠道向社會化的公開渠道轉型。在公開的渠道上,華為與蘇寧、國美等合作。同時,華為還建立了華為網上商城,在電子渠道上直接面向消費者。
IDC分析師在報告中表示,進入前5大手機制造商,意味著華為已向國際化企業轉變。華為原本關注低端市場,但最近開始轉向高端手機市場。
在行業變化和新業務的發展要求下,華為不能再繼續保持神秘,并需要將自己轉型為一個世界級的消費品牌企業。
手機業務高管“最愛發言”
如今,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華為的廣告。華為的廣告語變成了“華為,不僅僅是世界500強”。
但華為的品牌之戰才剛開始。“在品牌宣傳方面,華為和蘋果、三星有很大的差距。”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此前表示。
余承東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米缸里的老鼠長期在米缸里吃米,吃得很舒服,米的高度卻越來越低,最后永遠跳不上去了,等米吃完了以后也死掉了。“如果我們再繼續下去,我們就死掉了。”
在微博上,余承東是最活躍的華為高管,他的頭像總是不定期地更換為華為最新的手機圖片,有時半夜也能看到他新發的微博。
余承東在微博中說:“我發微博只為宣傳華為消費電子產品。”他還說,“我把這個當作兼職,想改變大家的習慣,包括內部所有員工,要求大家主動地去宣傳。”
在余承東的帶動下,負責手機等終端業務的華為終端的幾位中高級管理人員,在微博上均較為活躍。
另一方面,企業業務與運營商業務的華為高管,或者沒有公開的微博,或者不太活躍。
“我們內部也常常在居安思危過程中去反思自己的問題,下一個倒下的是不是華為?”孟晚舟說,“華為在過去的每一天都在討論華為會不會倒下,這是我們的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