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關于“華為、中興可能威脅美國國家通信安全”的報告,有不少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政府應重新考慮美國企業在中國大陸經營的準入衡量尺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于今天發布了華為、中興“可能對美國帶來安全威脅”調查結果報告,顯示華為和中興為中國情報部門提供了干預美國通信網絡的機會,報告稱這兩家公司未能與這一長達一年的調查展開合作,也未能解釋他們在美國的商業利益以及與中國政府的關系。
這意味著一直希望進入美國市場的華為和中興,再次被非商業原因阻擋在外。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華為和中興因為政治原因被阻擋在美國市場之外。在華為多年征戰海外市場的歷程中,美國一直是其希望進入,但始終難以進入的“處女地”。
2008年,華為與貝恩資本聯合競購3COM公司因美國政府阻撓未能成行。2011年,華為被迫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建議,撤銷收購3Leaf公司特殊資產的申請。2011年10月,美國商務部阻止華為參與國家應急網絡項目招標。
華為公司在今日晚間發表的聲明中稱,美國國會的報告的本質和目的是阻撓中國公司進入美國市場、阻礙競爭。從過去到現在,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步履艱辛,過程十分不容易。
對此,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相對于華為中興拓展美國市場而言,美國企業拓展中國市場過于容易。他們建議,中國政府應重新考慮美國企業在中國大陸經營的準入衡量尺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電信行業分析師馬繼華就認為,“中國入世這些年,經濟開放國門大開,外來跨國公司在華享受超國民待遇,甚至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都暢通無阻,但國內企業即便非常國際化的IT通信等領域頻頻被美國以安全為由拒之門外。”
“美國國會的做法實際是貿易保護措施,我們也需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聲,才能保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馬繼華表示。
知名互聯網評論人程天宇也表示,在美國市場,中國制造的產品早已隨處可見,其中有些美國企業的產品,也是由中國工廠加工制造的。由此看來,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之所以困難重重,更多的由于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對美國企業產生了威脅。
獨立IT、電信分析師付亮也認為,相對而言,中國市場的大門一直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向美國企業敞開,甚至還有一些政策上的優惠,反觀美國市場對中國企業的態度,其準入尺度與考量尺度極其苛刻。
付亮表示,也許正是由于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過于容易,才導致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的困難重重。中國市場是時候重新考慮美國企業進入的衡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