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部門與IT團隊之間的界限在各個行業中正在趨于模糊。網絡即生意,生意即網絡。
隨著企業從物理基礎架構,逐步轉換到公有云、私有云與混合云模式,為業務提供有效網絡保障的難度也不斷升級。據思科《全球云指數》年度報告的預測,至2020年,92%的企業工作負載將在公有云與私有云數據中心進行處理,而由物理數據中心處理的企業工作負載僅占8%。
云改變著我們的業務模式,尤其是當我們把應用遷移至公有云時,應用所有者由于并不擁有網絡基礎設施,所以有關網絡和安全的相關數據訪問將受到限制。但盡管如此,Gartner研究表明公有云市場在2016年仍然增長了17%;而在思科預測中,56%的全部云工作負載將在未來3年內遷移至公有云。
上述的種種變化導致各企業不得不面對越來越碎片化的網絡環境,以及這種錯綜復雜所帶來的脆弱網絡關聯。它同時意味著,讓企業運營中斷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意外停機風險,以及可被黑客輕松利用的多處漏洞。
您的網絡能見度究竟怎樣?
毋庸置疑的是,由于對業務發展的必要性,各企業機構已經開始對跨云基礎架構的可視性、合規性與安全性積極地投以關注。2017年初,Ixia針對云安全問題對220多位企業高級IT雇員進行了調研,其中76%的受訪者表示對于云環境的安全性“非常擔心”或“擔心”。而列居首位(56%)的安全顧慮是“無法控制網絡數據”,以及緊隨其后的(56%)“無法充分實現網絡可視性”。
事實上,這些擔心普遍來源于云環境(尤其公有云)在監測性能與安全性方面缺乏透明。而企業內部網絡的傳統可視性架構完全無力應對由云帶來的靈活性、敏捷性、彈性與快速擴展。
而更為重要的是,公有云提供商自身也無法解決此類挑戰,因為他們的應用性能監測工具只能提供部分洞察。所以樂觀的說,IT團隊無法對全局進行掌控;而往壞了說,他們只能任由自己在一無所知的黑暗中摸索,不僅無法診斷問題,也無法迅速對關鍵應用的威脅與攻擊進行補救。
那么各企業究竟如何才能在日益混合的網絡環境中獲得可視性,并且能夠將其作為整體的業務生態系統而進行統一管理?
讓視線穿透云層
如上所述,傳統可視性監測技術并不能適應云環境。因此企業須采用一種真正的云原生方法來獲得可視性,這種可視性可以通過各企業啟用云功能的相同方式加以部署與擴展:換言之,獲得可視性即服務(VaaS)勢在必行。
VaaS意味著可視性解決方案也能夠像云服務商為企業提供虛擬磁盤空間以及維護一樣發揮類似作用。而各企業也可以輕松選擇適用于業務的可視性選項,例如企業需要監測的云端具體位置及選擇哪些工作負載進行監測等等,VaaS解決方案將為企業IT團隊提供洞察力。
由此,各企業云部署在獲得有效監測時,就能猶如傳統網絡一樣保持穩健與精確度,從而在增強彈性、安全性與合規性的同時,擁有可擴展的靈活使用模式。
臨渴掘井還是防患于未然
由于擁有深度的云環境可視性對于彈性與安全性至關重要,各企業機構須采取主動、而非被動的姿態確保云端應用工作負載的性能。無論是啟動新部署、升級或打補丁,企業應用開發是一個連續過程。因此,應用與網絡測試也應當是一個連續過程。即使它不在單獨的測試期間,而是在常規升級、維護或其它變更期間,持續地檢查性能與安全完整性對于企業而言也至關重要。
針對真實負載的云測試和針對潛在漏洞的排查,不但提高了應用的可用性與安全性,并且有助于在遭受攻擊之前消除薄弱環節,防患于未然。同樣的,持續測試的制度保障了應用性能以及承載應用的網絡,因此也化解了停機與攻擊風險,對業務起到了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企業的IT與業務部門之間的界限已經消失。涵蓋傳統基礎架構與云基礎架構的整體可視性戰略,結合推動運營基礎架構和應用的綜合測試制度,將幫助企業確保網絡性能,進而促進其業務。
作者:是德科技旗下Ixia Solutions Group總裁Bethany M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