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作為今年大熱的概念,被很多企業寄予厚望。通過建立中臺,能維持企業內部架構穩定不變的同時,靈活調配資源人員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業務需求。
阿里“中臺戰略”的成功建立和執行,令許多企業都蠢蠢欲動——茅臺就是其中之一。
茅臺的中臺項目因為甲方有名、金額大,一度是最引人矚目的中臺案子,也極具代表性。
而項目乙方,云徙科技,作為阿里云智能生態核心伙伴,阿里中臺戰略國內首家實踐者、創新者,是絕對配得起茅臺的咖位的。
強強聯合,看上去再合適不過,但為何做到最后,卻引起了茅臺老總的勃然大怒?
單從項目管理的角度,我想說說云徙科技的PM在這個中臺項目上踩到的幾個坑。
01 項目目標不清
在“中臺”萌芽的早期,沒人知道“中臺”怎么干,不少掉進“中臺”迷宮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為做而做,缺乏清晰目標。
當36氪的記者問到茅臺的“中臺”項目目標是什么時,周宏回答說:“正是因為目標不清楚,所以項目做了很久。”
很多小項目經理自認只是執行人員,以為企業戰略跟自己沒有關系。但事實上,對于企業中臺開發這樣的大項目來說,戰略目標起到的是關鍵作用。
戰略目標不清晰,直接導致項目目標不清晰;項目目標不清晰,那么項目需求范圍也無法明確。
云徙的做法是,直接把在阿里建立中臺的經驗照搬到茅臺。
阿里中臺架構(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但事實上茅臺的業務、目標和阿里的業務、目標是完全迥異的。完全照搬意味著項目組必須要走很多彎路,才能找到最適配茅臺的中臺模式。
確定項目目標,是項目經理的職責。
云徙的項目經理犯的錯誤就是:把“執行”當成了“目標”
“建立中臺”是行動,并非目標。“建立中臺能為企業帶來什么”,才是目標。
如果做項目一開始連目標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范圍蔓延,需求鍍金等“天坑”就會接踵而至。那么項目延期是必然的,項目經理背鍋也是必然的。
02 風險預估不足
在項目調研初期,云徙項目組成員發現茅臺倉儲的工人抗拒信息化,只接受用手寫單據的形式記錄貨品。
而且,管理茅臺倉庫的人,每個月有一定比例的報損額。他們可以把這些茅臺酒報損后再拿去賣,但如果用電腦掃描進 ERP 的話,就沒法操作了。
也就是說,只有改變茅臺原有的組織管理架構,才能有效地建立起中臺。這無疑會觸碰到很多管理者的利益。
阿里式的組織調整,對很多企業來說都是非常敏感的。云徙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理所當然地把阿里中臺架構直接照搬,無視了可能會因此出現的大量風險。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映像到風險管理中,凡是可能產生風險的地方,都有發生的可能。
因此,風險管理貫穿整個項目生命周期——不管是有關“人”的風險,還是“技術”的風險。上述組織變動的麻煩,就屬于“人”的風險。
項目經理不是技術宅,更要懂人心。只有具備足夠的憂患意識,去將項目中所有的質疑和可能的風險點逐一甄別,才能最大限度地少走彎路。
03 客戶預期管理失敗
如今的失望,來自于最初極高的期望。
云徙前技術骨干周宏發現,銷售去客戶那講 PPT 的時候,“什么都承諾,什么東西都有,”造成一種中臺能“包治百病”的感覺。
“在PPT 第二頁“茅臺云商平臺戰略構想”中,幾乎聚合了所有時下的熱門互聯網理念:O2O、B2B、B2C、眾籌、物聯網、金融服務、區塊鏈……”
對項目經理來說,坑有大小深淺。售前人員為提高簽單率,給予客戶較高的承諾,導致期望值過高,這顯然屬于又大又深的那一類坑。
售前吹出去的牛,項目組來扛。扛不住的時候,和客戶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在客戶眼里,當初承諾好的,你們乙方項目組現在做不到,無異于騙子。
當這樣的矛盾發生時,就必須要求項目經理做到三點:
1 在合同約定的目標的基礎上進行再次定義,不斷去尋求客戶或用戶可以接受的最小或者最優的目標邊界。
2 同時,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努力做出一些可以讓客戶認可的成績,以此建立良好的溝通信任。
3 然后循序漸進,充分了解客戶的核心需求,在適當的時間將方案慢慢一點一點地把客戶拉到項目目標的邊界。
像這樣一點點的挪動,不至于讓客戶產生反感和不信任的心里,并且在慢慢的退步中,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
寫在最后
阿里巴巴董事長兼CEO張勇在湖畔大學分享時也說:如果一個企業奔著中臺做中臺,就是死。
但企業戰略難以避免跟風的現象。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項目經理常常要在夾縫中生存,一邊要面對為了跟風而制定的錯誤目標帶來的連鎖壓力,另一方面要守住職業本分,把執行貫徹到底。
文題中的“背鍋”更多指的是“扛事”。一個項目的成敗,不可能全都歸結于項目經理。
但是,就茅臺的這個中臺項目來說,確實有很多本該做到位的地方,并沒有做到位。
因為,真正優秀的項目經理,應顧及到項目執行中的方方面面,以組織利益為己任,以項目目標為準繩。一味照搬執行,并不是負責任的表現。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