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或將啟動城市大數據收集。
3月24日召開的第二屆智慧城市與智能系統院士論壇上,據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透露,中國工程院今年完成第一期智能城市項目之后,將進行第二期項目《中國智能城市建設與大數據戰略研究》,城市大數據中最重要的信息如城市建設、環境、教育、醫療等尚待聚集。
早在兩年前,中國工程院開啟重大專項《中國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戰略研究》,這個專項把智能城市的建設分為城市建設、信息、產業、管理等四個領域的智能化,分別由一批院士擔任負責人,并提出智能城市的推進戰略。
兩萬億投資盛宴
作為探索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經增至近200個,其中第一批試點城市中80多個城市簽訂了智慧城市創建任務書,意味著這些試點城市進入了實質創建期。
據潘云鶴透露,根據發改委向全國政協的報告,到2012年年底,已經有超過230個城市,在政府工作報告或“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建設智慧城市,估計投資將超過2萬億元。
今年兩會期間,包括杭州等更多城市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相關提案。由政府主導的智慧城市建設更多的落腳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需要相應的政府配套資金引導。
根據國開行與住建部下屬的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簽訂的《“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國開行將在“十二五”的后3年內,提供不低于800億元的投融資額度支持中國智慧城市建設。
根據協議,國開行與住建部將以推進城鎮化為引領,加強在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綜合運營平臺、城鎮水務建設和運營項目、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項目等領域的合作。
“建設資金的來源是智慧城市關鍵問題之一,雖然國開行已與住建部簽訂800億的智慧城市專項協議,但真正用起來的錢還不多,主要原因是智慧城市的系統很多時候是服務型的,不是盈利性的,更多體現社會效益而非經濟效益,其還款缺乏合理的商業模式來保障。”智慧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閻鏡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瀏陽河柏加鎮即由智慧中國集團承建智慧低碳產城融合示范區項目。
在閻鏡予看來,智慧城市在中國發展還處于起步期,需要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相結合,需要用有現金流的短期可盈利項目,帶動短期內不能產生效益的服務性、公益性和長期投資項目,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平衡智慧城市建設各個參與主體的長短期收益,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第一推動力。隨著智慧城市產業穩步壯大,物聯網、云計算等規模化效應呈現,成本大幅度降低,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效益才能真正體現。
近幾年,中國智慧城市的投資逐年增加,在歐美國家,智能應用主要于智慧醫療和智慧交通,這與IBM提出的方案大體吻合。
“但是中國在平安城市中做得很大,這個是IBM沒有想到的,中美的情況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潘云鶴表示。
中科院一位與地方合作智慧城市項目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與地方政府的接觸過程中,很多地區對智慧城市的理解還停留在安防系統層面,也就是只注重對人的監控,距離如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仍有相當距離。
數據開放是智能城市的前提
“智能城市的建設,十分重要的是要把數據的孤島打通,加強人類社會、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彼此連結,這就是本質。”潘云鶴表示。
但是城市中有更多的大數據,在公開的數據庫檢索不到,比如城市的環境、金融、教育、養老等情況只能查到初步數據,更深入的數據在網上無從尋找。
對于很多公共數據不開放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還是信息安全的問題。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數據都放在一個平臺上,這個平臺一旦不安全,相當于整個城市的基礎數據都泄密了,尤其是企業的數據,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此外,還有行政管理的問題和技術標準問題,但只要安全和行政管理能夠得到解決,其他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閻鏡予表示。
據悉,上海市斥資8億元整合各個醫院的數據,為500萬市民建成統一的健康數字檔案,各家醫院之間可以共享,聽到這個消息之后,有國外信息公司提出,想用15億的代價獲得對數據的分析權限,但最后沒有獲得主管部門的同意。
“我們知道這些數據的寶貴程度,可以推動經濟社會巨大的變化,但是需要企業、公共機構和政府三方合作,才能把這項事情推向極致。”潘云鶴表示,要通過立法保護信息安全。
在他看來,城市大數據中最重要的信息如城市建設、環境、教育、醫療等尚待聚集。
“中國的"四化"建設和政府結構十分有利于城市大數據的建設與應用,發展得好的話,我們在智能城市的建設方面有希望領跑全球。”潘云鶴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