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對職業造成威脅的報道與讓我們保持冷靜的報道一樣眾多。預言者說,機器可以快速計算,但是他們不可能趕上人類的創新能力。
不管怎樣,機器人還沒有創新能力。哥倫比亞大學的Hod Lipson預測機器人會在一個世紀內擁有創新能力。
“當機器做大多數事情都比人類做的好時,人類該做什么呢,社會結構會發生什么變化呢?”著名的機器人工程師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 MIT最近舉辦的EmTech 大會上提問。 “這不是對AI(人工智能)百萬年之后狀況的猜想,這很可能發生在我們后代的有生之年里,我們必須開始嚴肅思考這些問題。”
CIO也必須思考。現在的CIO應該還是安全的,不用擔心被更好更快更便宜的自動IT執行官們取代,就算是企業在下一波數字技術,比如認知計算領域進行投資。不過,正如Lipson指出的,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所產生的影響遠大于任何一個企業職位的生存性。
Lipson的工作重心是“機器創造性”,或者賦予機器長期被認為是人類所獨有的特性。他建造的機器人不僅限于收集和分析數據,還可以創造“很多好東西”,包括繪畫,甚至其他機器。但是它們不是簡單的配備了高科技打印機或者其他工具;這些是“奇怪”的、想像的產物。
“如果你讓任何一位父母來談他們的孩子,如果他們談論他們的孩子如何聰明,那么通常他們會說他們的孩子如何具有創造性和求知欲,”Lipson說,“我們認為那是非常人性和獨特的特性。”
創意總監不過,眾所周知,即便是人類,創造性也不是那么容易教會的。因為我們不確定,我們的想法是從哪里產生的。對于機器來說,這更難,Lipson說,這就是為什么長期以來,人工智能都專注于分析學。電腦可以預測股票市場、天氣和我們要買的東西,但是他們不會提出無人駕駛汽車的構想。
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可能會改變這一點。Lipson正把機器人建造流程從人類的雙手解放出來,轉交給進化,他稱之為“創造性之母”。機器人組件,比如電線和發動機,在一個模擬進化引擎中合成,并且進行自我組裝。機器人被組裝好,進行測試,通過變異和雜交,創造后代,生出原始外觀的機器人,它擁有管狀附件,和能幫助它在沙里爬行的鰭狀尾巴。Lipson希望能一直向產業鏈上層移動,不論結果如何。
機器接近人類進化,一定會觸及很多人的神經。的確是。Lipson的成功會標志著我們所知道的文明終結——從來不用擔心工作被替代, 而這些工作曾經為數以百萬人提供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
機械神根據2014 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被調查的1896名行業觀察者中有一半預言:未來,大量的人類工作會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代替,不僅是藍領的制造型工作,還有白領的工作。最近,Forrester Research發布了一篇報道,對未來工作的展望普遍樂觀。然而,該報道指出,占美國工作市場的16%的2千2百70萬份工作,將被技術所替代,數量遠大于技術所能新增的1千3百60萬份工作。
與此同時,認知計算——機器人腦的普及也在猛增。IBM新成立了一個業務部門,推廣它的超級電腦Watson作為云服務。研究機構IDC說,到2018 年,超過50%的開發團隊會在他們的應用中運用一定形式的認知技術。比如,客戶服務方面,認知系統可以開發大量的客戶數據,然后用對話的語氣回答客戶問題。 醫療保健方面,它們可以發現病人的遺傳模式,幫助病人做出更好的健康決定。
這些還只是應用。如果Lipson的進化流程生產出了一群文藝復興的機器人,將會發生什么呢? “這是一場有關‘我們可以做到嗎?’的討論。” Jimmy Jia說。他畢業于MIT,是Distributed Energy Management的CEO,他共同創立的這家位于西雅圖的公司,幫助企業管理公共事業設備,比如電和水。“我們是否應該這樣做,則是另一種討論。”他說。
我們的未來對Lipson來說,沒有回頭路。機器人會獲得他們的那份創造力,而希望在于他們會使用這一創造力來幫助人類提出人類不可能想到的創新。
“我認為,長遠來看,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應如何重組我們的經濟’,”他說。“我們必須思考創造意義和創造成就的新方法,比如通過藝術、體育、教育,這些事物更具變化性,卻可以自定義。這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地方。”
有很多人贊同他的想法。 在MIT Technology Review 7月/ 8月那期的公開信中,MIT的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The Second Machine Age》的作者,以及大量其他人(包括Salesforce的Marc Benioff)寫道:如果政府制定正確的政策,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不會導致失業的未來。政府需要增加在教育,基礎設施和研發上的投資。政府必須重新思考未來指引企業的目標,——從純粹以利潤為中心,到接納“包容性繁榮”的公民體系。
其他權威人士,呼吁收入保障,以此方法來對抗機器人做所有工作的未來。對于CIO,那可能不是能為你在管理層贏得喝彩的事情。但是,當你向數字化未來推動時,想想你的孩子。更要想想你孩子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