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可說是高科技的核心。一國倘若無法占據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科技大國的地位就無從談起。日本在半導體行業的急劇走低態勢,集中反映了在當今世界的高科技產業中日本所處的尷尬境地。
還不到30年,曾經名震世界、風光無限的日本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地位已恍如隔世。半導體產業的整體崩塌,可以說是日本經濟整體競爭力下降的縮影。
早在1955年,東京通信工業公司(索尼公司前身)就在全球率先推出晶體管收音機,在推動電子產品小型化和便于攜帶的潮流上捷足先登,此后又相繼開發出晶體管電視機和計算器等擁有復雜線路的電子設備,推動了半導體產業的長足發展。在巔峰時期的1988年和1989年,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占據全球半壁江山,令歐美望塵莫及。在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日本占有6席,NEC、東芝和日立囊括前三。可是如今,日本半導體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已銳減至7%,前十名排行榜中僅剩下東芝(名列第八)。接下來隨著東窗事發的東芝公司拋售存儲器部門,這一比重還會繼續下滑,東芝從前十名出局也已是板上釘釘的事。當年那股讓對手難望項背的強勢,早已灰飛煙滅了。
半導體可說是高科技的核心。一國倘若無法占據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科技大國的地位就無從談起。日本在半導體行業的急劇走低態勢,集中反映了在當今世界的高科技產業中日本所處的尷尬境地。
當年,由于日本的半導體產品來勢洶洶,以至于美國只能通過政府間談判來迫使日本讓步。1991年美日達成的半導體談判協議,明確規定日本國內的美國半導體產品市場份額從原先的10%提升至20%。雖然這項協議執行了5年就失效了,但1996年美國產品在日本市場上的份額已如期達到20%。其時當家產品DRAM的主要用途已從虛擬機轉向個人電腦。由于英特爾公司的“奔騰”風靡全球市場,美國廠商已后來居上,根本不必憑一紙協議來壓制對手了。
由于硅谷泡沫破滅,上世紀90年代后期日本半導體廠商一蹶不振,各主要廠家業績均急轉直下。1999年,日立與NEC為避免兩敗俱傷,聯手成立了艾必達存儲器公司,欲通過強強聯手來渡過難關。2003年該公司又吸收了三菱電機的存儲器部門,而富士通公司和東芝公司則分別于1999年和2001年退出了通用DRAMA產品市場。
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衰退主因并非與美國簽署的半導體協議,而是對大勢毫無察覺。
首先是對韓國廠商(主要是三星公司)的崛起毫無警覺。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三星公司開始通過價格優勢,在個人電腦所需的半導體產品市場上顯得風生水起。日本廠商則依然力圖通過產品的功能優勢來應對,但消費者已不再看重過度的功能,因此三星從1996年就與日本企業并駕齊驅。
1997年以后,三星一如既往地增加投資,一下將日本對手甩開。與此同時,三星公司還非常注重從日本企業挖掘生產和技術人才。三星在開始階段吸收了日本企業的技術,但這并非日本企業一敗涂地的根本原因,關鍵是對方始終擁有強烈的危機感,而日本企業總是莫名其妙地自我感覺良好,盛氣凌人。驕兵沒有不敗的。
另外,日本政府及整個半導體行業的應對思路也很有問題。當時由于半導體產業的投資額極為高昂,每家企業都分別投資,不僅企業無能為力,而且顯然會造成資源利用效率的低下。1976年日本曾通過官民聯手,建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組合”,通產省據此故伎重施,將處于競爭關系的多家企業綁在一起,成立了“前沿技術研發公司”,由該公司領銜日本的國產DRAM產品的研發。
包括10家日本企業以及三星公司共11家企業均為該新公司成員,著手研發的是300毫米晶圓。當時之所以將三星也納入,顯然是日方根本不認為三星能成氣候。但歷史就是如此捉弄人,4年后,經過11家企業的技術人員持續不斷的開發,10家日本頂級企業無所作為,2001年三星在全球率先推出了300毫米的DRAM。雖然兩年后日本艾必達公司也成功開發出該產品,但已落后了一截。
2002年,在經濟產業省主導下,日本政府投入了315億日元,將原先各企業各自為戰的研發予以積聚,在NEC公司的研究所內形成了統一的研發平臺,被稱之為“半導體村”,以便提升競爭力。但隨即NEC公司另行建立了自己的工廠,于是各企業紛紛仿效,這一努力又泡湯了。從那以后,日本半導體行業的協調關系破裂。
但各自為戰的路走不通,一個圈子轉回來又回到聯合之路。2003年,日立和三菱電機聯手建立了瑞薩技術公司。為與此抗衡,東芝公司和富士通公司也開始合作談判。但后來NEC 卻于2010年加入了瑞薩公司。富士通公司不得已于2015年將其研發部門與松下公司合并,組建了新公司。如此分了合、合了分,一番折騰下來,牽扯了無數精力,卻未能提升競爭力。
如今,東芝公司欲拋售其存儲器部門,但經濟產業省又以“涉及國家安全”為由,不讓外資染指。如此以行政力量干預市場,日本政府顯然還沒有從半導體產業以往的失敗經歷中汲取足夠教訓。
(作者系知名日本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