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孫妍莉遞給記者的名片上,印的是她的文化傳播公司;兩年后的今天,總經理頭銜換成了志愿者。雖然公司因為她的“不務正業(yè)”經營不佳,但是她仍快樂地對記者說:“志愿付出的這種快樂,是其他成功所體會不到的。”
喜歡到國外自助游的孫妍莉2006年接待了一名澳大利亞朋友。當時兩人一塊搭出租車,這名朋友和出租車司機溝通時出現了語言障礙。這件事讓孫妍莉忽發(fā)靈感想到奧帆賽馬上就要來臨了,很多外國游客會來青島,能不能辦一個類似外語“160”這樣的呼叫中心,在青島遇到語言障礙,撥打一個電話就可以接受語言服務與幫助。說干就干,軟件設備、接線員等難題在她的努力下一一化解。2008年3月,孫妍莉正式為多國語言志愿者呼叫中心面向社會征集了一次志愿者。正是這次征集活動,堅定了她把這個工作做下去的決心。
“連外國朋友都是那么地幫我們,我們自己更應該做得更好。”孫妍莉告訴記者,一位中文名叫沈思黛的意大利人在中國拿到中文本科學位,熟練掌握英語、德語、意大利語,她鐵了心要當志愿者;62歲、熟悉三國語言的王德君表示,如果能當選翻譯志愿者,將重拾丟掉近40年的外語課本……在短短的幾天報名時間里,就有數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報名者,其中三成左右是多國語翻譯且從事薪水頗高的固定職業(yè)。“他們都表示愿在7、8月份犧牲工作時間為奧帆賽義務服務。”
7月底,青島多國語言呼叫中心正式揭牌時,來自9個國家的108名志愿者組成了這個特殊的志愿大家庭,而孫妍莉就成了大家的“勤務員”。在整個奧帆賽中,共有36名外籍志愿者,其中一半都在多國語言呼叫中心服務,這里成了外國游客了解青島的一個重要窗口。呼叫中心在外國人中傳得如此之廣,以至于類似“到哪里買能做魚鉤的材料”、“能不能帶寵物狗去北京看奧運”等問題都來咨詢。在奧帆賽期間,多國語言志愿者呼叫中心,全天候提供8個語種服務,累計接聽電話100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