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要在九月份推出流量階梯單價計費模式。“沒有套餐費,客戶流量使用多少就付多少錢,客戶越用越便宜”。據參與試點的技術人員透露,共分為5個檔次,流量單價從0.15元/M降至0.03元/M,最高階梯收費只有套餐平均價格的三分之一。(人民郵電報)
中國移動認為這是好事,明顯降低了使用門檻,用戶費用更低,“使用更安心,流量更便宜”,符合國家提速降費的要求。因此,把這消息透露給了媒體。
然后看看外界的報道和評論(部分標題為網媒所加):
光明日報:階梯定價,一場虛妄的任性
環球科技:真惠民還是擺架子?
新華每日電訊:別玩數字游戲
中國網:流量資費改革明顯"流量不足"
中國青年網:謹防流量"階梯計費"成變相漲費
南國早報:不要變成數字游戲
南方都市報:不是創新是"創薪"
長沙晚報:莫玩"明降暗升"戲碼
紅網:有口惠而無實惠
荊楚網:實際"讓話不讓錢"
長江網:①?;ㄕ?/p>
長江網:②有自謀利之嫌
運營商本來要推的是惠民套餐,可怎么會這樣?多個媒體記者曾就此套餐打電話給我,我也多次分析過各種運營商套餐計劃的優劣,但這個計劃真便宜嗎?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誤解呢?
首先,運營商過去給外界造成的印象,套餐更像是套住人的“圈套”。為了方便用戶,降低用戶使用費,也為了應對市場競爭,運營商推出了大量的套餐(而且還在不斷推出中),可用戶并不買賬。套餐要優化,簡單、明了,運營商也都知道,可就是沒做到。
其次,運營商的宣傳不少,但大多沒有“靶子”或者“靶子”太多。提速降費一下子推出十多條,這是“靶子”太多,流量階梯單價計費則是沒有“靶子”。某家媒體已經(含糊地)報道了,但更多的媒體卻表示,沒有相關資料,不知道哪些省已試點,甚至有的省市還不知道,有的省市則回應稱,套餐還在制定中。難道不知道,“噱頭+空窗”的宣傳,最可能被外界臆想和誤解?
第三,沒能用媒體和大眾理解的語言傳播。過去兩年,電信運營商明顯更加重視媒體關系,重視新媒體傳播。但大都局限在一個范圍內,那就是通信圈內的傳播。雖然也注重聯系傳統媒體和網絡大V,但是,可能是,①套餐術語太專業了,太注重保護運營商自己了,②套餐宣講太“高大上”了,因此,多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某運營商推出一套與此前明顯優惠的套餐,開完記者發布會后,有記者反問我這個沒參加發布會的人,“這個套餐便宜嗎?”
第四,運營商自己的友好媒體和網評員在哪里?被誤解正常,但沒有解釋,或解釋的話傳播不出去,這說明運營商的宣傳網絡有漏洞,注重了①自己說,②按自己理解的說,但沒有關注,①讀者是否能聽懂,②觀點是否能傳播出去。運營商是向大眾服務的,就必須在大眾媒體和網評員中建立自己的傳播網絡,有媒體反對自己不怕,也應該有媒體支持自己,面向大眾,“替自己說話”。
總之,電信運營商做了好事,卻被當成壞事批,運營商要先從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