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電話詐騙案件頻發,運營商被訴諸法庭,甚至被斥為詐騙“幫兇”的案件不時發生。運營商在電話詐騙案件中是否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呢?在昨日由深圳市公安局、騰訊公司共同舉辦的一場模擬法庭上,深圳法律界兩位知名大律師就此進行了一番唇槍舌戰。最后模擬法庭判決認為,當前網絡信息詐騙屢禁不止,公民權益受到極大損失,未來仍有多發、高發之勢,社會各界均需承擔起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昨日深圳大學法學院的模擬法庭內,一場圍繞電話詐騙的口舌交鋒正在展開。深圳法律界知名大律師潘翔、李軍在名為《民聲法庭》的模擬法庭節目拍攝現場,就一起電話詐騙案進行激辯。
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詐騙中心總結了近期電話詐騙案件的主要特征,歸納出一個很具代表性的案例供討論。案情顯示:A市冼先生在接到社保詐騙電話,被犯罪分子騙取錢財之后報警。幾天后,冼先生在新聞中看到B城市警方公布的近期高發的詐騙號碼,被騙的冼先生通過核對,發現公布的號碼與詐騙自己的號碼相同。憤怒的冼先生拿起家里的座機嘗試撥打,發現這個詐騙號碼占線還能使用。于是,冼先生向C城市V運營公司提出索賠。而C城市V運營公司認為由于警方公布了詐騙號碼,而且沒有直接通知運營商關停,所以不應該給冼先生賠償。
圍繞上述虛擬案情,控辯雙方律師圍繞六大爭論焦點問題展開了交鋒,其中包括警方公布詐騙電話后,通訊運營商是否有義務關停詐騙電話?面對猖狂的信息詐騙,通訊運營商是否應當履行社會責任等?最后模擬法庭判決稱,立法部門應盡快調研,就反信息詐騙現象立法;運營商積極主動地參與、檢查、審核詐騙信息,配合公安機關調查;市民朋友應積極應對、學習反詐騙常識,從自我做起。
騰訊安全專家蔡超維分析,詐騙分子一般是通過網絡改號軟件,利用“透傳”等技術,實現在用戶手機上來電顯示指定的服務號碼,博取用戶的信任并進一步實施詐騙,給用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他指,在2014年全年,騰訊手機管家用戶舉報的詐騙電話就超過7226萬次,2014年全年詐騙電話用戶舉報呈現爬坡式增長。
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詐騙中心民警呂福志在《民聲法庭》中透露,該中心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已通知深圳的電信運營商關停各類詐騙電話6000多個,但還有相當一部分運營商無法第一時間關停。“這其中包括外地的詐騙電話,和相當一部分的以170開頭的虛擬電信運營商的電話號碼。我們希望電信運營商能夠進一步加強與警方的配合,對所屬公司的詐騙電話第一時間加以處置,并且主動從源頭上清理非實名的電話,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詐騙電話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