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電話詐騙受害人首次狀告運營商,索賠44萬元。電話詐騙案件頻頻發生,不少詐騙電話變身銀行、電信甚至公安來電出現,極具欺騙性。提供來電顯示服務的運營商,又該承擔何種責任?17日,深圳首例電話詐騙受害者狀告運營商侵權案件在福田區法院開庭審理。張女士以中國移動深圳分公司提供的來電顯示服務存在嚴重缺陷,顯示虛假號碼為由,向深圳移動索賠其因相信來電顯示內容真實而陷入騙局所損失的44萬元。
電信詐騙泛濫成災,早已成為社會公害。不止是普通人,就連湯唯、李若彤等大明星也曾中招。而犯罪分子利用改號軟件對網絡電話的主叫號碼進行修改、將詐騙電話號碼改為銀行或公安部門的電話號碼的做法,更是具有極強的欺騙性,令人防不勝防。
其實,電信詐騙之所以猖獗,電信運營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以更改號碼為例,既然運營商提供來電顯示服務并收取了相關費用,就有責任、有義務提供真實的來電顯示號碼。否則,便是失職失責。當然,如果騙子利用的是當前技術手段難以堵塞的漏洞,屬于“不可抗力”,運營商尚有借口為自己開脫;可是,據專家介紹,對境外網絡改號電話的識別、攔截,在技術上完全是可行的。那么,運營商為何不去做?這在客觀上是否有包庇縱容詐騙行為之嫌?
運營商之所以對電信領域的丑陋現象打擊不力,無非三種原因:一是擔心增加運營成本,二是漠視消費者權益,三是他們可能也從中分了一杯羹。此前有媒體報道:人大代表陳偉才稱,數據統計,2013年電話詐騙發案30萬余起,群眾損失100多億元,其中使用網絡改號電話作案的占90%以上。而運營商在這個“詐騙蛋糕”中獲得10%的利益,銀行獲得3%的利益。運營商、銀行簡直是助紂為虐,消費者為此將他們告上法庭,難道不是找準了對象嗎?
電信詐騙、垃圾短信等困擾國人多年的痼疾,并非不治之癥。據專家表示,解決電話詐騙亂象無非要解決兩件事——第一是把虛擬改號的電話攔截下來,不能讓這些偽號接通電話用戶,這個是“源頭”;攔截電話詐騙的第二道“關卡”是銀行,銀行應該“管好”銀行卡,而非無限制發放銀行卡。只要管住了運營商和銀行,所有問題必將迎刃而解。
基于以上原因,對深圳張女士遭遇電話詐騙后狀告運營商的做法,我舉雙手贊同,此舉不僅能夠維護其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更能為其他消費者樹立榜樣,改變過去逆來順受、騙了也白騙的被動地位。假如運營商能夠因此怵然而驚,進而改變自己的服務意識,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那就更是功德無量。期待法院能夠高度重視這一具有標本意義的案件,認真調查取證,最終做出公正的判決,將其辦成“樣板案例”,為電信行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