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2B”、“B2C”到“B2I”,從“ICT”到“IIT”,從文字上看,只是一字之差,但從企業的戰略視角、運營理念尤其是轉型路徑上看,卻上升到了一個完全嶄新的高度。
坐在從天津通向北京的城際高鐵上,享受著每小時300多公里的速度,回想起1998年自己在日本坐新干線時那種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不禁啞然失笑。今天,不僅高鐵已經遍布大江南北,中國的GDP也大步超越日本,成了世界第二。
同樣的變化還發生在信息產業領域。曾幾何時,“裝電話難”是老百姓反應強烈的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如今,固定電話在人們的記憶中似乎已經成了“古董”的代名詞。曾幾何時,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領唱中國互聯網的歌聲猶在耳畔,今天,在移動互聯網的風暴下,傳統門戶自身也面臨著出路和轉型。
這是一個變化的時代。正如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言:“變化有如雪崩,鋪天蓋地而來,而我們很多人卻仍渾然不覺。”大多數人在日復一日地享受著傳統商業模式的大餐,卻很少有人去想:這會不會是最后的晚餐?
前段時間,筆者在京杭高鐵上拋出的一篇小文章——《電信運營商需要來一場自我革命》,仿佛在平靜的湖面扔下了一塊石頭,掀起了業界眾多有識之士的討論熱潮。
這些天來,我一直在觀察、在聆聽、在思考,應該說,這些討論不乏真知灼見,但讀后似覺意猶未盡,仍想繼續寫點東西。
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洶涌澎湃的大潮沖擊之下,中國電信業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戰略轉型的路徑問題。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轉型要怎么轉?“去電信化”的爭論,從表面上看,只是對文字表述的不同看法,究其背后,其實是仍有部分人對轉型路徑的困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為電信業轉型找到一條最優化的路徑,是轉型實踐中的最大難點,也是統一全行業思想的最佳結合點。
2004年的中國電信承擔起了這一神圣使命,第一個提出從傳統電信運營商向綜合信息服務商轉型,拉開了整個電信業轉型的帷幕。毫無疑問,這是中國電信業轉型的第一個風向標。
2011年初,“新三者”的提出無疑是中國電信業轉型的第二個風向標。它的最大特點是為進一步深化轉型制定了清晰的戰術路線圖:做智能管道的主導者、綜合平臺的提供者、內容和應用的參與者。
變化的節奏越來越快,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洶涌而來,電信網和互聯網融合的趨勢不斷加劇,電信網的“傳統圍墻”事實上已經被推倒。現在電信業面臨的問題是“要么自己變革,要么讓別人來革你的命”。這不是危言聳聽,在互聯網的沖擊下,企業的興衰替代是平常事。柯達死了,諾基亞也退出了江湖,還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在這種融合和激烈競爭的大趨勢下,電信業怎么辦?在前不久召開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提出了B2I、IIT和構建安全網絡的三大構想。這三大構想透露出了什么重大信號?和2004年的綜合信息服務商、2011年的“新三者”相比,它又有什么本質變化?很多媒體和專家都關注到了這一點,并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讀,但說實話,迄今沒有看到切中最核心要害的文章。
從“B2B”、“B2C”到“B2I”,從“ICT”到“IIT”,從文字上看,只是一字之差,但從企業的戰略視角、運營理念尤其是轉型路徑上看,卻上升到了一個完全嶄新的高度。
首先,電信業第一次站到了產業和國家的高度去看電信網和互聯網的關系,為企業以及行業確立了電信網與互聯網合作共贏的競合觀。電信網與互聯網的關系總體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0年前后,在互聯網泡沫的沖擊下,不少企業瀕臨倒閉的邊緣,電信業伸出了援手,搭建了以“移動夢網”為代表的產業生態圈,挽救了一大批包括騰訊、新浪、搜狐在內的互聯網企業。第二個階段是互聯網企業騰飛壯大、尤其是BAT確立江湖地位后,互聯網與電信網的關系變得十分微妙,兩大陣營代表企業中的不少人甚至高管,都把對方視作了競爭對手。微信收費之爭、微信電話本之爭、OTT之爭,在不經意中無不透露了這點復雜的心態。
在互聯網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新動力的大趨勢下,從產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高度,無疑是希望電信業和互聯網能夠良性競爭、雙輪驅動。王曉初顯然對此十分清楚,他提出的“B2I”模式在全球電信業尚屬首次,“B2I”的本質就是將互聯網看作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客戶。其核心亮點有兩個:一是將通信、存儲、位置、支付、社交等業務在內的統一賬號打包成綜合平臺,提供給互聯網尤其是中小互聯網公司調用。二是將智能管道做成能夠根據不同業務、不同需求、不同屬性而分別提供不同能力的“彩色”管道。這無疑會大大降低互聯網公司建立平臺的巨額費用,幫助其更快進入市場,增強競爭實力。
其次,電信業第一次站到了融合通信的高度去重新構建市場,重新劃分客戶。電信企業無論是原來的“B2B”、“B2C”還是“ICT”,說到底都是站在電信網的視角去構建市場、服務用戶。以“ICT”為例,就是電信運營商利用電信網技術,調用各種軟硬件資源做一個封閉性的系統為某一個行業、企業提供信息化應用服務。但是在技術、網絡加快融合,尤其是互聯網應用已呈病毒式擴展的大趨勢下,這種完全依托傳統電信網思維的客戶市場還能鞏固多久?校訊通市場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某直轄市已經宣布電信運營商的校訊通業務不得向學生收費,轉而大范圍采用前向免費的互聯網應用。
王曉初提出的“IIT”就是在電信網的基礎上,大量運用互聯網開源技術,以及通過云、VPM來為客戶提供質量更加穩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行業信息化應用。這既是互聯網思維,更是融合通信的思維。
第三,電信業第一次勾畫了一條清晰的“云管端”一體化、“端到端”全程質量把控的轉型新路徑。在傳統通信網時期,電信運營商是能夠全程把控端到端的通信質量的,所以在信息產業的舞臺上一直處于中心地位。但是在通信網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融合的環境下,人們的每一次通信行為,都要貫穿用戶端(Client)-接入(Access)-網絡(Network)-服務器端(Server)四個環節,我們可以稱其為CANS模型,其中運營商掌握著接入(A)和網絡(N)的能力,而互聯網公司則掌握著用戶端(C)和服務器端(S)的能力,所以,用戶的網速體驗取決于“端到端”,CANS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成為互聯網產品體驗的瓶頸。那么問題來了,究竟是互聯網公司將C端和S端的權力讓給電信運營商,讓電信運營商一統江湖;還是電信運營商將A端和N端的帶寬、時延等能力開放給互聯網公司,讓互聯網公司打通服務用戶全鏈條經絡的“大周天”?
王曉初選擇了后者,但是“B2I”隱藏了更深層的含義。借助開放與合作,電信運營商既幫助互聯網公司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也幫助自己重新掌控端到端的把控權。這還不夠,互聯網的最大弊端就是質量沒有保證,安全風險很大,這無論對于個人用戶還是行業用戶,都是十分擔憂和顧慮的痛點。而這恰恰是電信網最大的優勢。王曉初在這個節點提出了構建安全網絡的計劃,不僅擊中了互聯網公司的軟肋,而且契合了當下國家和用戶都十分關切的興奮點。比如在管道上防止像DDOS的攻擊,構建更加完備的網絡安全體系;在終端上,從硬件到軟件來保證用戶通信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在云上,要保證公有云的數據安全,需要基礎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共同合作,為不同領域不同等級的用戶提供不同的保障體系。
王曉初的高明之處在于借助“B2I”、“IIT”和安全網絡不僅真正強化了智能管道的主導權,而且在戰略層面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可以這樣說,電信運營商如果再不自我革命,不僅將在個人市場喪失半壁江山,而且馬上就會在企業和行業兩大市場遭遇來自互聯網企業更加猛烈的“炮火”。電信運營商日夜掛在心頭的ICT市場,其實就是互聯網巨頭宣稱的即將要大舉進軍的產業互聯網市場。
現在,電信運營商通過“B2I”、“IIT”和安全網絡三大舉措,高舉起合作共贏的大旗,無論是對用戶、對互聯網企業,還是對產業甚至是國家,都是多方共贏的一盤棋局。當然,這盤棋的最大得益者還是電信運營商自己。通過祭出真正的智能管道、綜合平臺和安全網絡這三把“利劍”,在當下日趨激烈的產業競爭格局中,無疑會具有一劍封喉的功效。在通信網時代,電信運營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行業壟斷地位來獲取端到端的把控權力,而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B2I”、“IIT”以及安全網絡將會幫助電信運營商通過合作共贏的手段來鞏固和重新回歸已略顯偏移的產業中心地位。這才是電信業最優化的戰略轉型路徑,也是電信業未來真正的方向所在,也就是當下電信業轉型的第三個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