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們在辦理公交卡或者購物卡儲值業務時,被告知卡內金額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用完,否則一律清零,我們將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恐怕只能用一部電影的名字來形容:“太囧”。
在“流量清零與否”這個話題上,用戶和運營商各執一詞,但這種僵局終于被第三方的加入所打破。虛擬運營商,這一類新生的企業,雖頂著“運營商”的名頭,卻因為沒有傳統運營商那般得天獨厚的資源而顯得“先天不足”。夾縫求生,是它們的發展之道;突破創新,則成為了它們的手中利器。
變則通。借著蘋果iPhone6登陸內地的東風,虛擬運營商之一的蝸牛移動適時推出了結合自身170手機號碼的合約購機計劃:用戶無需選定套餐內容、承諾在網時間以及月度最低消費,并可每月獲贈50MB全國流量或50分鐘長市漫一體化語音。同時通過互換,將賬戶內流量與語音余量自由轉換,從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浪費的發生。這一舉措,堪稱國內通信合約機的新模式。
而另一家虛擬運營商巴士在線,更是把流量經營做到了一種“事不驚人死不休”的地步。在“寶寶”類金融產品風行的當下,它們竟也推出了自己的“寶寶”產品――流量銀行。與其他產品不同的是,該產品收益以流量形式存在。用戶通過購買一定量級的流量資產,即可得到收益。此時,該部分流量既可用于轉售交易獲得現金,也可累積為自己的流量繼續使用。結合虛商們“所見略同”的互換功能,使得流量可轉換成語音通話服務,至此,用戶將持續享受完全免費的移動通信服務。該產品的誕生,也意味著虛擬運營商免費模式的帷幕正在徐徐拉開。
虛擬運營商們紛紛亮劍,既是自身尋求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對傳統業務發起的一次挑戰。通過此舉,虛商得到了用戶,用戶得到了實惠,實在可說得上是雙贏。同時,由于虛擬運營商在市場上漸漸“風生水起”,傳統運營商勢必開始思變,以保留住原有的用戶群體。如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能激活已近乎一潭死水的通信市場。
其實,用戶想要的很簡單:實惠、方便、自由,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