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聽說運營商B打電話已經網內免費了。咱們套餐還收費呢!”
1:“那是因為他們網內用戶少,咱們搞網內免費就沒有收入了。”
0:“據說他們對虛擬運營商的政策也不錯。”
1:“他們即使網內免費,估計也沒人用吧,咱們有7.7億用戶,是大趨勢,沒人喜歡被拋棄。”
0:“真的有優勢嗎?為什么運營商一定要從語音盈利啊?”
1:“咱們的存量語音收入高,生產語音不賣語音吃啥啊,現在效益已經夠差的了,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啊。”
0:“謝謝師姐指教,明年我們還會降薪嗎?”
0和1就像是剛畢業的我和剛工作的你,不久之后他們都將進化成“滿意100”。
現在運營商的營銷方向仍然是兩個邏輯,第一個勸說邏輯是,原先一個月打100分鐘電話交100元,現在讓你打200分鐘電話交180元,即增加低端用戶的產品的使用量。第二個勸說邏輯,是對高端用戶進行交叉銷售,比如購買彩鈴等。
當使用完以上兩招之后,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客戶策反,三大運營商相互策反,你策反我的,我策反你的,最后大家都策不動之后就推出多模手機。
跳出這樣的思維,假設你一個月收入是5000元,花費3000元,其中100元是通信費,怎樣用100元的通信能力去驅動2900元的消費能力?
接著假設用戶在淘寶消費1000元,運營商就可以推出淘寶套餐,如用戶在淘寶消費1000元,他的100元通信費用免費。使得用戶關心的是,他在淘寶消費,不用再掏通信費。只需要一個淘寶套餐,不需要去做市場調研,直接就可以篩選出使用淘寶的大量用戶。這難道不算是一種流量經營嗎?
很多傳統企業看不懂看不明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整個認識體系跟原先已經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你不能用原先的眼光去看待所發生的一切。
現在需要從一個網絡化視角來看社會化營銷到底是什么?越來越多的企業你會找不到它的邊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不再是你傳統認為的消費者,慢慢地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轉化,這個界限已經很難去把握了。你很難搞清楚說在微博平臺上你到底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有可能兩者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