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運營商現在是個比較熱乎的話題,普通大眾談起這個話題,更多的還是移動互聯的特色與超值的體驗;但對于傳統運營商們,可以說虛擬營運商這玩意兒,會讓他們在愛恨情仇之間有時真的顯得有點尷尬。為何會有那么多感情因素在里面?因為虛擬營運商摻和到通訊行業里面來,可以說它是個“攪局者”,搗亂了行業的玩法也或許動搖了巨頭們坐穩了的高位;也可以說它帶來了新的業務機遇。反正這其中巨頭們有人高興有人愁。
2013年12月26日,工信部向京東等11家民營企業發放了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這一被譽為電信運營領域首次向民營企業開放的破冰之舉,似乎被淹沒在年底的諸多大事中,顯得并不起眼。但是,或許十年以后,當這批名不見經傳的民企中真的成長出下一個阿里巴巴或者騰訊,人們一定會重新評價此舉對中國電信業乃至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戰略意義。
愛恨情仇間 虛擬運營商使傳統業務洗牌?
虛擬運營商使傳統運營商業務“洗牌”
虛擬運營商嚴格意義上說,沒有太多的資本和經歷去跟傳統巨頭們競爭。但虛擬運營商卻是個間接性競爭模式改變的誘發者。
三分天下 移動聯通電信三者相競爭
現階段互聯網業務和語音業務業已成熟,玩法已經不可能再像幾年前那樣了,而虛擬運營商牌照的發放將會把這個蛋糕分出一部分,甚至不可能是小部分。作為現階段中國傳統運營商中的毫無爭議的老大,中國移動必然會是最抗拒的。但是毫無辦法,只能任由工信部決定,能推就推掉了,所以到現在移動的協議還沒有簽,不過應該快了。
而中國聯通、電信這回該高興了,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舉雙手贊成,為什么?因為他們希望這件能夠改變現階段運營商格局的舉措傳統的營銷模式,你中移動是老大,我們哥倆競爭不過你,那就通過“請”雇傭軍贏你,所以第一批的協議就是聯通簽的。
虛擬運營商:我有廣泛用戶群體和豐富的業務服務
虛擬運營商就是一些沒有基礎網絡而經營電信或者電信的增值業務的廠商。虛擬運營商利用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網絡設施或產品,將業務細化、個性化,通過業務代理或者分銷等方式向用戶提供各種電信增值服務。
部分虛擬運營商推出的業務類型(資費可能隨業務更新而變化,點擊圖片放大觀看)
另外,虛擬運營商需要依托傳統商的這種基礎網絡來開展業務,對基礎運營商來講,是進一步利用運營商已經建的一個龐大的一個網絡充分的利用它這個網絡資源,而且還能擴大運營基礎,這對傳統運營商也是有好處的。
虛擬運營商差異化服務盈利不打價格戰
為了確保虛擬運營商的發展空間,基礎運營商的業務轉售價格已有明文規定,即轉售價格不應該高于當地同類業務的最優惠的價格。虛擬運營商可以通過向用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盈利,而不是大打價格戰。在語音上不要打折,但是在流量上和移動互聯網的業務相捆綁,語音的降價就是價格戰的行為,流量捆綁是營銷創新。這種方式也是說明虛擬運營商,具有更加靈活、多變的業務方式來提供給用戶,正是優于傳統業務的基調。
傳統運營商說:我是業界老大,有最基礎的資源,掌握通訊命脈
三大運營商給虛擬運營商的批發價雖然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但在保證贏利的大前提下絕不可能有太大的降價空間,讓自身流失客戶。其中控制整個“大局”的話語權還是落在了傳統運營商手頭,您可以選擇不使用虛擬運營商的服務,但絕對不能不選擇不使用三大運營商的服務。
虛擬運營商需以三大巨頭提供的基礎服務為起點
運營商已經在眾多的新興領域進行滲透,從視頻、閱讀、游戲、即時通訊、電子商務、位置服務、一直到金融支付等各個環節。但問題在于,運營商進入這些領域時,并不是在拼命爭奪最強的行業話語權,而是在完成一個又一個的指標,這也是互聯網企業、民企和國有企業做事的不同:民企不成功就會死,國企則看似旱澇保收。
即使最近外界質疑流量資費的議論越來越多,但運營商們依然保持著沉默,既沒有出來承認錯誤或吶喊澄清,也沒有深入反思這些議論背后的問題,以及應該如何應對。這是不是從側面也反映出了,基礎運營商掌握著通訊命脈的有恃無恐?
虛擬運營商與各網絡運營商之間,從本質上來說,其實不能說是一個競爭的關系,而是一個產業價值鏈上下游合作的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關系。二者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用典型的“競合”關系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從競爭角度分析,虛擬運營商的存在的確會對基礎運營商帶來一些沖擊,但短期內不會對基礎運營商的業績造成影響,最大的影響在于會促進基礎運營商在經營思路和服務理念上的轉變。
虛擬運營商與傳統商是典型的“競合”關系
如果以基礎運營商推出的月套餐為例,很大程度上無法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而現在虛擬運營商加入了進來,套餐形式更加靈活多樣,為了防止用戶的流失,基礎運營商必然會加快自己的政策改革,會更好地以用戶為中心推出更多優化產品。
純粹競爭對虛擬運營商不利
純粹競爭對于虛擬運營商來講是非常不利的,傳統運營商的規模,資源,管理和運作經驗都不是虛擬運營商所能比擬的,因而虛擬運營商與傳統運營商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為合作關系。
虛擬運營商不可能拋開基礎商而獨立運作
移動虛擬運營商與傳統運營商的合作可使網絡商專注于網絡建設,加快網絡建設速度,擴大網絡規模,提高網絡質量,從而在提高網絡使用率中增加利潤,而虛擬運營商則可以利用其強大的市場營銷、推廣力度,提供更優質的專業化、個性化服務,兩者協同配合才能推動電信市場的發展。
更多的類型的卡將陸續面市
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運營商本身擁有的龐大客戶群,就好像守著一個很大的資源礦藏。但是由于體制、規模等各方面原因,對這個礦藏的挖掘相對較慢,而虛擬運營的出現將更加充分、更加高效率的去挖去這個礦藏。
[page]
來聽聽官方的聲音。工信部在發布的《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解釋,開展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的目標是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充分發揮民間資本靈活、創新的優勢,鼓勵業務和服務創新,滿足移動用戶個性化、差異化的應用需求。
通訊業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市場
“鼓勵業務和服務創新”,其實已經是非常明顯了,在現時情況下也恰恰地反映了當前國內電訊業務所缺乏的活性機制,因此等于說也是沒有在用戶個性化定制,特色服務的細化體驗上的提升。
虛擬運營商殺入通訊行業,一方面滿足了三大運營商因為盤子做得太大,而無法滿足多數細分市場的需求。虛擬運營商則完全可以將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與原有的主營業務相結合,開辟出一種全新的運營模式來服務于不同行業的細分群體。另外一方面就是在資費套餐的設立上能夠采用更靈活的形式來吸引用戶,譬如一些虛擬運營商所推出的“C2B自由定制”套餐,即由用戶決定套餐組合、剩余流量轉贈及共享。
流量套餐不清零幾乎成為虛擬卡的共性
站在傳統運營商角度,虛擬運營商的殺入也并不是對傳統業務“百害而無益”。前文已經闡述過,虛擬運營商與傳統之間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競爭關系,而更多的表現為一個產業價值鏈上下游合作的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關系。赤裸一點形容,虛擬運營商相當于通訊巨頭們的代理商。只不過它的出現填補傳統運營商在業務豐富性和創新上的空缺罷了,傳統運營商們的位置,在短期來看還是無法撼動的。在這種情況下,虛擬運營商所帶來的好處,應對傳統巨頭們迫在眉睫上的需求,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互聯網巨頭們怎么說?
騰訊的微信這幾年大力發展OTT(Over The Top)業務,也就是互聯網企業利用電信運營商的寬帶網絡發展自己的業務,直接面向用戶提供服務和計費,使運營商淪為單純的“傳輸管道”,并以網絡電話來形容OTT業務利用電信運營商的網絡開通免費語音和視頻服務,造成短信、彩信、視頻等業務的大量流失,最可氣的是連運營商最喜愛的增值業務都要搶走,無疑會讓運營商非常惱火。2013年上半年,運營商終于醒悟,開始聯合對微信發起聲討,揚言要對微信收費,最后不了了之。
騰訊微信不入駐虛擬運營商怕受巨頭脅迫?
說到這里,或許有個疑問,為什么騰訊自己不申請虛擬牌照呢?這樣自己有了信道資源,還有不可估計的用戶資源,這會是多么大的一筆財富啊,為什么精于算計的馬化騰會放棄呢?其實馬化騰自己也知道,自己沒有必要,也沒有這個精力來趟這趟“渾水”。試想,自己的微信和QQ給運營商制造了那么大的“麻煩”,如果我進入這個市場,那不就是被他們脅迫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