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沒有新人的進入,原有的運營商市場競爭也已經白熱化。從當時初獲牌照的喜悅,到如今似乎成了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那么,究竟虛擬運營商是否真的沒有機會?什么樣的企業才可能從這一夾縫中的市場存活下來?
從第一批獲得牌照的虛擬運營商在過去半年時間的表現而言,市場上沒有見到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方案。當時初獲牌照的喜悅估計現今早已蕩然無存。運營商業務的轉售,沒有點點石成金的本領,恐怕很難實現。
虛擬運營商成了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那么,究竟虛擬運營商是否真的沒有機會?什么樣的企業才可能從這一夾縫中的市場存活下來?
在飽和的運營商市場找空隙
有了牌照,仿佛有了身份,其實不然,因為身份是國家給你的,并沒有得到市場的承認。
牌照中的“虛擬”清晰地界定了牌照的含金量和業務范圍。但始終不是“正房”。
我們先不去討論公平的事情,先來看看哪些是正房做不了或者不屑于做的,或者說哪些是正房的勢力范圍。
經過了前面近十年的不斷拆分、重組,我國運營商市場逐漸形成了三家主流的全業務運營商,也即固網、移動網的數據網絡和話音服務的運營商。即便沒有新人的進入,原有的運營商市場競爭也已經白熱化。
在運營商非分銷的市場結構里,主要分為集團客戶和個人客戶兩部分。集團客戶,就是指大中型企業客戶;而個人客戶就是互聯網領域的2C,直接的最終消費者。
這一頭一尾,一大一小兩個市場,是三大運營商花了數十年積攢下來的“家業”,無論誰去觸碰,都可能會遭到”主流“們或明或暗地全力反抗。
掐頭去尾,就剩下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中小企業用戶。一方面,以現有三大“正房“的體系結構,很難真正觸碰到中小企業用戶,更無法滿足他們在實際業務中的真實需求。因為對于“三大”而言,中小企業用戶的需求既散碎,變化又快,而且還無“規模”(現有運營商是以地域劃分的,垂直協調比較難)按照目前的體制,很難滿足中小企業用戶的需求。而另一方面,隨著中小企業用戶的發展,其通訊方面的客戶月均消費遠比住宅用戶要高。這就成了“正房”既想做,而又無力去做的市場。
中小企業用戶單獨的個體雖然小,但如果能以某種邏輯串起來的話,將也會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而且,這部分群體也有著像行業一樣的高度一致性。他們對通訊有著類似的需求。他們的信息流,有著幾乎相同的訴求。
綜上分析,夾縫中的“虛擬”們可騰挪的空間確實不大,但也并非無路可走。還是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資源優勢,圍繞自身的資源優勢,發揮“小、快、靈“的特點為目標客戶深度定制業務,才是虛擬們的解決之道。
找準定位后就是切入點
市場大了,業務也多了,從何入手呢?
目前看到的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找渠道去放號,在自己的原有業務上疊加話音服務;還有一種是依托原來互聯網優勢,什么熱做什么,話音方面基本放棄。無論是哪種,都不約而同地直接躋身個人用戶市場。
這一點,個人并不茍同。運營一個業務有三個成本,一個是每用戶獲得成本,還有一個是每用戶維系成本,第三個是每用戶支撐成本。運營商業務是每天都可以生錢,但也每天都在花錢。你獲得的收益在刨去你的三項成本之后還剩余多少,就知道這個業務是否值得開,是否要先開了。
此外,幾乎所有的用戶都已經有了一個甚至兩個移動或者聯通、電信的號碼,有什么理由還要第三個呢?單純靠資費的價格戰是不足以說服老百姓再選一個“小三“的,更別提直接取而代之了。
另一方面,“虛擬”們在對業務的支撐(雖然不需要虛擬們去建設網絡基礎設施,但不要指望“正房”們花太大精力去為你服務),整個流程的考驗上,還欠缺經驗。
以自己最為確定,最有優勢的地方入手,圍繞這些優勢資源,小范圍試點,成熟后再大規模推廣。
從第一批的幾家來看,在數據業務方面(即互聯網相關業務)大家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在話音方面,卻鮮有亮點,從近幾年話音業務的發展和趨勢上來說,這是對的,但這并不代表話音是要被放棄的業務。更多地,個人以為還是沒想清楚該如何開通差異化的話音業務。
其實,突破點還在“虛擬”們要想清楚,誰是你的第一批用戶?他們需要什么?個人認為,垂直的中小企業用戶的ICT業務,就是“偏房”們首先要考慮的。需要認真圍繞自身的資源優勢,為這些中小企業用戶們訂制出不同的差異化業務。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因為目標用戶的特定和規模的限制,后面的支撐系統也就好籌備,業務流程的壓力和各單元磨合的不足都有足夠大的容忍度。
所以,面對特定的客戶群體,不要將IT業務與CT業務物理地割裂開來。為中小企業用戶深度定制滿足他們實際需求的ICT業務。目前,這里還是一個藍海市場,還沒有一家在這里處于壟斷地位。
解決方案的幾個關鍵詞
虛擬運營商的解決方案,還應該著眼于“虛擬”二字。這兩個字既解決了身份問題,也解決了技術體制的問題。二房們并不掌握實際的核心資源,起碼不是全部掌握。那么就更應該用虛擬化的技術消除物理設施的地域和層級的差異化,對跨地域的用戶提供一致的服務質量。
云服務、移動互聯網和軟交換,將是“虛擬”運營商解決方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云服務自不必說,從互聯網起家的虛擬運營商都懂得不能再懂;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支撐移動終端的網絡和軟交換。
云服務上的服務器和移動終端的互動,形成了移動互聯網業務的很成熟的模式;但服務器與移動終端之間的承載網絡,更多人愿意相信是WIFI而不是3G或者4G。
雖然,360、支付寶都在宣傳準備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在全國鋪設免費的WIFI,但無論怎樣,真正實現WIFI的全城覆蓋,而非大面積的熱點覆蓋,尚需時日。而今天,三大的4G網絡建設已然完成。無論從速度上,還是覆蓋范圍都不是這幾家可以在短期內能達到的。畢竟側重點不同,業務重心不同。
2013年末,三大運營商均獲4G牌照。這一牌照的意義,可能很多人未必了解,它意味著無線寬帶的時代真正來臨!
過去你能想象用公共無線網絡(非WIFI)看視頻么?拋開費用不說,目前在北美,在澳洲,已經有很多用戶通過4G網絡去觀看視頻了。4G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寬帶接入!
4G的到來,徹底打破了固網、有線的束縛,給所有的運營商以同樣的想象空間。如何把握這一機會,圍繞自身的資源優勢,推出適合行業內的ICT服務,是虛擬運營商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而且,在這一方面,虛擬運營商要發揮自己沒有包袱的優勢,輕裝上陣,直接去考慮無線+有線承載業務的一體化方案。而不是有線業務向無線業務的延展。讓無線、有線更合理地承載業務的不同部分,或者說,用無線思維重構你的業務流程。這里,恰恰是傳統運營商薄弱環節。
“軟交換“是目前在幾乎所有虛擬運營商的方案中都沒有提到的技術。但又是一個我認為必不可少的技術體制。它能解決什么問題呢?簡單地講,它是可以把有線和無線終端,免費的數據話音和付費話音融合到一起的一個技術。在我們去年為某虛擬運營商做過的測試里,在一個實際的使用環境,用戶既有固話,又有移動終端;既有免費的企業內通話,也有付費的跟其他公網用戶通訊的情況。只有軟交換才能將這一切融合起來,滿足用戶所有的需求。
總之,依托資深獨特的行業資源,發揮市場運作的優勢,理清思路,為特定的用戶群體私人定制。虛擬運營商避開正面的市場價格戰,發揮自身“小、快、靈“的特點,深入實際,去觸碰主流運營商不能做或者不屑于做的藍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