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交委著力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利用新興技術使其更智能化
十九大報告摘要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的利益,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建設交通強國……”
新快報記者 代國輝 通訊員 交通宣
節假日避堵路線從何而來?
今年9月30日傍晚,佛山的李先生早早訂好了機票準備從廣州白云機場飛回福建廈門老家和一家人團聚。結果他在前往機場的高速公路上狠狠地堵了一次。所幸提前早早地出發,才沒耽誤航班。10月7日,他乘坐飛機返回廣州,再一次堵在了機場高速上。他告訴記者,他是白云機場的常客,平常出差外地都要從這里中轉。每逢節假日,他都好希望能有一條更快速、不擁堵的路線。
其實,若李先生有關注廣州市交委發布的避堵信息,或許能避免如此長時間在高速路上緩行。10月7日當天,廣州市交委通過即時的交通狀態和根據以往的交通擁堵情況,畫出了7條避堵路線。這當中就包括李先生要從廣州返回到佛山樂從的路線。這些避堵路線通過微博、微信、媒體等多種渠道向外界發布。
聽完新快報記者的建議,李先生不禁反問:“這些數據是怎么得到的?有用嗎?”
“超強大腦”讓交通一覽無余
還能自動生成擁堵點
在廣州市交委辦公大樓內,新快報記者見到幾乎占據一整面墻的大型顯示屏。顯示屏上,輪番滾動播報的是廣州市交通系統的即時情況,包括公交車、出租車、地鐵、水巴等等多種交通工具。不僅廣州交通即時情況呈現得一覽無余,而且還能自動生成擁堵點及擁堵程度。
這是一個“超強大腦”,負責著廣州市635條主次干道共1100多公里道路狀態的實時分析、動態預測,研判交通擁堵黑點,監測交通擁堵指數,強化交通管理預判性和科學性。
據了解,廣州市交委近年來在著力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上,充分運用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多模式多維度采集交通信息,包括無人機、手機信令、車輛GPS、一卡通等,實現對人、車、路、場(停車場等)的全面感知,以形成更精準即時交通狀況。
將來,廣州市的交通將更加智能化。根據“十三五”規劃,廣州市交委將搭建“一個中心,三大平臺”的城市智能交通大數據體系,即以“大數據交換與共享子平臺”“交通云計算子平臺”“交通骨干光纖通信網絡”三位一體的城市智能交通大數據中心,利用數據資源來支撐企業和政府應用、滿足公眾交通服務需求。
大數據應用帶來諸多福利
大數據手段在交通系統的運用及規劃,體現出了為民打造的諸多福利。這些福利有的現在已經感受到,有的在迎來的路上。
在廣州,城際客運專線可“私人定制”,公交車、出租車可“一鍵叫車”。“線上購票二維碼乘車”的出行方式將在廣州得到更多普及。
此前,廣州推出了全國首個綜合交通信息服務系統“行訊通”手機APP,目前總用戶數已經超過680萬。“行訊通” 打造廣州市全方位、多模式、全覆蓋的交通服務體系,為公眾提供包括公交、路況、航空、鐵路、氣象、旅游等20項交通信息的“一站式”服務。
記者在“行訊通”手機APP發現,關于交通的擁堵情況也能即時顯示,擁堵、緩慢、暢通的交通的情況一覽無余。同時,關于交通出行中的羊城通、交通資訊、汽修等服務也一應俱全。
目前,廣州已經基于市內14000多輛公交車、1200多條公交線路、7000多個站點、日均700多萬人次客流數據,建成了大規模的、效果突出的、成熟的智能公交系統。未來,廣州將基于大數據的智能調度,將廣州BRT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快速公交系統,日均承載80多萬客流。
將來,廣州將以交通大數據感知平臺為資源基礎,以交通大數據中心為技術支撐,通過數據處理與分析,挖掘道路擁堵產生、擴張、消散規律,及時發布更為精準的道路即時情況。明確公眾出行需求,打造“如約”信息化服務平臺,升級優化“行訊通”等各類綜合信息服務、交通誘導服務等等。
心中有數
PB級
搭建跨部門的數據共享平臺,推進36類198項專題數據的共建共享,統籌協調交通業務相關100多項數據共享,日均處理數據交換約1.7億條,日交換數據量14T,行業數據規模已達PB級(注:PB是一個計算機存儲容量的單位,它等于2的40次方,或者接近一萬億個字節)。
82%
根據第三方調查報告,2016年廣州市公共交通乘客總體滿意度為82%,同比逐年上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