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小四童鞋的電影《小時代》,惡評不斷,卻是賺得缽滿盆滿。一部風評相當差的影片為何能連戰連捷,還續集不斷呢?商業影片的成功,和品質無關?
美劇《紙牌屋》現在風靡全球,該劇從劇本、導演、演員等等一切相關的選擇,都完全運用了大數據分析甄別手段。《紙牌屋》的制作方Netfix公司擁有美國最專業的影片搜索引擎,他們所推薦的影片中的75%能夠收到觀眾的好評,所以從制作方角度來看,因為Netfix公司積累沉淀了大量搜索數據,這為今后影片的宣傳、推薦以及大數據分析奠定了基礎。
一部影片是否能夠成功,取決于四個條件,首先是宣傳推廣,接下來的就是劇本、導演和演員的甄別選擇。過去,對于后三個基礎條件,幾乎都是出自于投資者主觀意愿和少量磚家的評審,這就讓影片是否能夠獲得成功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是《紙牌屋》拍攝前的準備完全不一樣。前文說到Netfix公司擁有美國最大的影片搜索引擎,引擎中沉淀了大量用戶數據,這些數據為待拍攝影片確定劇本、導演和演員奠定了基礎。根據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小說《紙牌屋》備受追捧,而人們最喜歡這一類型影片的導演是大衛·芬奇,演員則是凱文·史派西。沒有進行過多的考慮,Netfix公司就按照數據分析的結果,將人們最熱愛的三個不太相關的環節,強行嫁接在一起,投資1億美金進行了《紙牌屋》的拍攝。
2013年1月,Netflix發布的財報中顯示,2013年第四季度公司的盈利高達到11.75億美元之多,純利潤高達4800萬美元之多,比2012年增長了500%。同時,Netflix美國市場新增用戶233萬,總數量高達3342萬。正是由于《紙牌屋》的爆紅,才能達到如此的效果。美國觀眾收視習慣因Netflix的巨大成功,也帶來了巨大變革。據尼爾森在2013年的調查顯示,一口氣連續觀看劇集的人數超過了60%之多。這種改變,讓如同康卡斯特和時代華納的一些收費電視公司,陷入了很不利的情況之下。電視劇《紙牌屋》剛一推出就受到了觀眾的極大歡迎,同時,在業界中也產生了熱議。《紙牌屋》的成功,也讓我們學習到,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尋找一些好的規律,運用于未來的影視產品生產制作直到推廣營銷。
《紙牌屋》用大數據顛覆了固有對影片投資和推廣的模式,這樣模式是否能夠移植到中國呢?小四郭敬明童鞋成了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根據大數據分析的結果郭敬明選擇自己在2008年創作的小說《小時代》作為電影處女作。因為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有2400多萬人閱讀過《小時代》,《小時代》一書售出600多萬本,且該書的關注人群從80后一直輻射到00后。雖然從電影制作的角度來看,《小時代》及其之后的續集明顯不是上乘作品,但是由于書籍本身擁有的粉絲量足夠大,使得影片推介和宣傳效果遠遠高于預期,一部我們看起來可以歸于爛片的《小時代》卻意外也并不意外地成為了黑馬。
大數據分析在影片內容選擇,導演及演員甄選,影片推介和推廣三大方面,顛覆了傳統電影行業認知。國外從《紙牌屋》,國內從《小時代》開始,商業電影真正開始邁入大數據時代,用數據來決定電影,效果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