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來了是互聯網改造公共服務的一個代表。在教育、醫療等領域,互聯網同樣的人性化的解決方案,讓普通人可以更體面地獲取公共服務。
在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領域,上學難、看病難、買票難、出行難等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時候,普通人只能通過托關系、找黃牛、打黑車等灰色手段解決問題。而互聯網通過對資源的整合,可以正大光明地解決問題。
在教育方面,在線教育使得優質資源為更多人所享用;在醫療方面,網上掛號、詢診、購買、支付,有效地便利了病人。而打車、公交、專車等APP,解決了乘客與車輛資源的配置問題,提升了人們的出行效率,降低了成本。
雖然轟轟烈烈,但是與互聯網其他領域相比,“互聯網+公共服務”發展速度卻顯得緩慢,其中越是依賴于政府的硬件和數據,發展速度尤其慢。“互聯網+”的商業屬性與公共服務的公共屬性之間,如何平衡和協調,如何控制風險,又如何打破既得利益阻礙改革的藩籬?目前并沒有明確的答案,需要政府部門和互聯網企業共同思考并解決。
但是,顯而易見的是,互聯網只是為政府公共服務創新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并不意味著改變會自己產生。如果只是當作一個口號掛在嘴上,那么只是錯失了改善民生的一個重大機遇。認真考量,做好“互聯網+公共服務”,這是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必要之舉,也是時勢之需。
觀察車來了以及其他基于公共數據的互聯網企業,記者發現,政府對數據的開放程度直接決定了企業市場拓展的速度。難以攻克的數據資源藩籬,有時候甚至會直接斷送一個新興互聯網企業的前景。
創業者遇到的制度瓶頸,當然考驗著創業者,但是也更應該考驗著政府主管部門。
國務院近日公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就提出,率先在信用、交通、醫療、衛生……重要領域實現公共數據資源合理適度向社會開放,帶動社會公眾開展大數據增值性、公益性開發和創新應用,充分釋放數據紅利,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
無論是智慧城市建設還是政務信息化,還是政府擁抱大數據時代,開放公共數據資源這一概念已經被提了很久,也得到了共識。但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卻有各種各樣的障礙。
政府部門不愿開放數據有安全性的顧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以安全性為幌子,行懶政、墮政或者利益保護之實。可以用技術手段和明確的法律規定來約定權限,這些并不是應該“封閉”數據的理由。形成公共數據資源合理適度開放共享的法規制度和政策體系,是大數據時代對政府提出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