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我們承認與否,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它稱:“數據已經滲透入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和消費者盈余的到來。”
大數據在互聯網上這樣理解,互聯網公司在日常運營中生成、累計的用戶網絡行為數據。大數據到底有多大?一天之中,互聯網產生的全部內容可以刻滿1.68億張DVD;發出的郵件有2940億封(相當于美國兩年的紙質信件數量);發出的社區帖子達200萬個(相當于《時代》雜志770年的文字量);賣出的手機為37.8萬臺,高于全球每天出生的嬰兒數量37.1萬……
廣告的大數據時代又是如何?
我們從廣告業發展軌跡來分析廣告業的大數據。中國廣告業,至少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只要企業做廣告就能成功,無論做得好還是不好,無論做得多還是少,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的企業很少做廣告,一條廣告就能救活一個企業。從1987年開始進入第二個階段,那個時期企業只要花足夠的錢做廣告就一定能賺錢,其典型特征是:用大量資金砸出一個名牌,轟出一個市場。中國很多知名企業就是從那時崛起的。
從1994年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開始出現“企業雖然花足夠的錢做廣告,但未必有錢賺”的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告人有了一方用武之地。2014年,廣告業進入第四個階段——大數據時代,這是一個“買的不是廣告位,而是看廣告的人”的時代,曾經流行了50年的廣告業圣經“我知道有一半的廣告費被浪費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在2013年被永遠終結。
大數據時代廣告業的思考
中國人喜歡數據,自古有之。無論是政治上、經濟上還是文化上,我們喜歡數據帶給我的準確表達,通過數據精確了解事件。以至于在對歷史的學習中,老師要求我們記住某個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
大數據下的廣告,廣告主買的不是廣告位,而是看廣告的人。有人將大數據下的廣告業做這樣的比喻,筆者認為此比喻恰到好處。“大數據時代的廣告也就像是用GPS定位,然后用聲吶探測到河中所有危險,規劃出最合理的路線,安全擺渡。”
萬達廣場與萬達百貨就利用萬達大數據測出人流量(萬達全年全國的顧客人次甚至高于某些電商平臺)、顧客消費習慣、消費偏好等多種數據,最后得出放棄電商平臺,開發出新型會員模式(目前正處于測試階段)進行傳統百貨商場改革這一結論。
廣告業積極應對大數據時代,發揮自己優質人力、財力、物力的優勢,運用大數據帶來的便利,將小眾、分眾資源得到極大發揮,從用戶角度出發,直達用戶內心渴求的方向去做廣告,挖掘用戶需求,這才是大數據為廣告業帶來的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