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中國創投圈正在變得無比瘋狂,這讓經緯創投合伙人張穎開始反思,資本市場的熱度必將轉冷,泡沫會不會到來?一時間,關于資本市場泡沫論的討論此起彼伏。那么資本市場發達的美國怎樣呢?很多中國投資人到硅谷,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美國創業者素質都挺高的,但估值卻不是很高。相比之下,很多中國同類企業估值要高很多。
這樣看來,張穎的擔心并不是毫無根據的。真正的硅谷投資者對于泡沫論是如何看待的?對投資的項目又是如何選擇的?
作為一名硅谷startup(初創公司)的狂熱者與觀察者,鈦媒體記者早已習慣了這個激情滿滿、欣欣向榮的產業。但近日,記者仍會時不時地被周圍這個“瘋狂”的世界震驚不已——不論是呈井噴狀態爆發的startup公司,還是潮水般涌來的國內投資人,亦或是一浪高過一浪的創業大賽、demo day活動以及足以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業者社區、融資平臺、孵化器、微信群等,都令人不禁感嘆:“泡沫”已不再是大家口口相傳、聳人聽聞的傳說,而是目前硅谷實實在在的產業狀態。
那么,在“泡沫時代”,作為主要參與主體的投資人與創業公司,應該如何撥開迷霧,較為精準地實現自己的目標?投資人如何在眾多初創公司中挖掘出未來之星?而熱門初創公司又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人?為此,我們特邀硅谷F50創投以及硅谷企業家社區創始人David Cao,來聊一聊他眼中的硅谷為何進入“泡沫時代”,以及越是泡沫時代,越發凸顯的創業者、投資人之間的雙向選擇哲學。
泡沫愈演愈烈
談及硅谷startup(初創公司)的泡沫狀態,相信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深有體會。“主要表現為每一種產業主體的數量都呈瘋狂增長狀態,但質量卻參差不齊,其中高質量產業主體的數量并沒有呈相同比例的增長。”David Cao表示。
首先是demo day數量呈爆發式增長。demo day是硅谷比較常見的初創公司吸引投資、媒體等資源的路演平臺。David Cao告訴記者,在自己2012年組織硅谷企業家社區月度demo day活動時,整個硅谷才有一共不到十個公開的demo day活動,“而目前每個月都有幾十個demo day活動”,并且每一個demo day活動的申請企業以及最終路演的企業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其次,各式各樣的企業家社區、融資平臺、孵化器、Facebook群、Linkedin群、微信群等也都處于井噴狀態。“以微信群為例,6個月前,我還僅參加了幾個創業群,而短短幾個月期間,我主動或被動地被拉到了無數個硅谷創業群中,群消息頗有些永遠看不完的狀態,使得我不得不退出了很多群。”David Cao表示。
為什么說demo day和不斷涌現地以連接創業者和投資人為目的的社區和平臺,是硅谷泡沫的助推者呢?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重復性。“即認真觀察你會發現,一個創業公司可以同時參與多個demo day,而各種眼花繚亂的群中活躍的人也有不少重復,這樣就造就了產業表面的喧嘩,而真正高質量的參與者并不多。” David Cao表示。
第三是硅谷投資人數量大規模增長。“最近半年內,硅谷新成立的基金數量呈幾何倍的增長,特別是中國背景的基金數量激增,并且中國本土的基金派駐硅谷的機構也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天使投資人門檻不斷降低,參與人數猛增但真正具備獨立判斷能力以及專業素質的投資人卻沒有同比例增長。”
第四也是泡沫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創業公司數量呈幾何級增長。非官方統計數據表明,硅谷每月都有成百上千個初創公司誕生。David Cao告訴記者,以自己主辦的F50初創公司投融資大會為例,今年是第二季(S2),共有450家初創公司申請參與最終的demo day,最終有40家公司獲得了面向投資人路演的機會,“今年在我們大大提高了申請門檻(必須已有領投以及種子基金)的情況下,仍有比第一季多一倍還多的企業申請參與活動,按照這樣的需求,明年我們準備大幅度加快活動的進度,一共辦六期這樣的活動,充分滿足爆發式增長的初創企業投融資需求”。
創業者泡沫大于投資人泡沫
對于不斷涌現的初創公司以及投資人泡沫,David Cao認為,初創公司泡沫大于投資人泡沫。
“面對泡沫,除了小部分投資人會吃虧,大部分投資人由于背后有專業分析團隊和相應的基礎設施支撐,對于泡沫還是有相對較為清醒的認識的;而很多創業者對泡沫并沒有認識,由于在泡沫時代融資會容易很多,這就給他們造成了假象,認為只要稍微可以融到一些錢就意味著自己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于是盲目自信,而沒有充分估計泡沫背后的風險。”David Cao表示。
“也就是說在泡沫時代,不相信自己的創業者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相信自己的創業者也大部分不能成功,只不過大部分自信滿滿的創業者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David Cao坦言。
在David Cao看來,在種子輪以及孵化器拿到50美金以下的初創公司,都有可能有這樣的問題,“只能融到一點錢說明投資人對你的商業模式目前有些看不清楚,于是愿意給你一點錢讓你去試一試,實在不行投資人再撤也不遲,但顯然這樣做會給創業者帶來一定的假象,他們會幻想自己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我個人判斷,多數上述類似的企業可能在拿到融資半年到一年半之間便會出現難以維系的艱難局面”。
投融資環境的泡沫會給初創公司和投資人雙方帶來風險,但顯然創業者面臨的風險更大。“投資人可以投多個項目,甚至可以僅先期了解而后續不投,但是創業者就不行了,你必須‘all in’才有可能去見投資人,而‘all in’起碼意味著全職創業、時間成本、犧牲個人生活加班等等。”David Cao表示。 投資人如何選擇創業者?
在泡沫時代,相比其他產業主體,具有明確選擇需求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更加迷茫,他們需要撥開迷霧,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團隊,從而實現雙贏。對此,有著多年“紅娘”經驗的David Cao也向鈦媒體分享了他的經驗。
“F50大會在選擇最終的demo團隊時,第一個標準就是不選跟隨者,這也適用于投資人選創業者,尤其在硅谷,創業項目不論從技術或者商業模式必須有創新點,產業跟隨者是沒有任何出路的。”
其次就是分析創業者的基因。“創業者基因包括動機和背景兩方面,動機指創業者為什么要做這個事情,其必須有比賺錢更深層次的動力驅動,這樣才能在隨后的創業過程中有足夠的動力堅持下去;背景是指其在過去的多年時間中是否在該領域有所積累,任何行業的新進入者或者心血來潮的進入者即使動力十足也難以獲得行業領先地位。”David Cao表示。
第三就是團隊,“我們一般認為只有全職的團隊成員才算是真正的團隊成員,一個好的項目必須靠一個優秀的團隊支撐,我們一般認為3個全職成員是最理想狀態,2-4人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狀態,同時團隊成員在擅長領域方面也要互補”。
創業者如何選擇投資人?
與投資人選擇創業者相對,一個好的創業項目也往往會吸引到眾多的投資人,那么創業團隊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人呢?
傳統意義上,創業團隊往往會首選行業內最有名的投資人,但是David Cao表示這并非是最佳選項。“有名的投資人可以為項目帶來一定的資源和名聲,但是有名的投資人往往項目很多,本身很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單獨幫助你,所以選擇一個真正可以花時間幫你的投資人就顯得很重要。”
“我的建議是,投資人首選是行業專家,這樣可以凸顯項目的專業性;其次是選擇可以真正花時間幫助你的投資人;最后再是有名氣的投資人,”David Cao表示,“而領投的選擇方面,有一個原則是市場在哪里就選擇哪里的投資人,即如果你的創業項目主要面向中國市場,那么你就選擇一個中國投資人領投,而反之則應該選擇一個美國的投資人領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