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前方道路交通擁堵,你只能被動等待;同向行駛的車輛再多,你也不能駕車到對向車道行駛;路口紅燈時間一旦設定,即使垂直方向道路沒有車輛通過,你也得在停車線前耐心等待信號變化……
如今,這些曾經司空見慣的現象,已經成為“沈陽交通過去時”。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些改變呢?
答案是:大數據。
近年來,在沈陽市的智能化交通管理工作中,新名詞可謂層出不窮:電子交通誘導屏,潮汐式調流,自適應交通信號……眾多新名詞的背后,離不開多個復雜的數據系統支持。大數據,破解了城市交通難題,也讓沈陽交警有了“千里眼”。
如今,駕車行駛在沈城大街上的人們常看到一塊長四米、高三米的電子顯示屏懸掛在機動車道的上方,上面標注的街路顏色也在綠、黃、紅之間交互變化著,以此提醒駕駛人根據附近道路的順暢或擁堵狀況。市交警支隊科研處魏朝輝科長說:“這種電子顯示屏全稱為‘交通誘導信息顯示屏’,是集實時、準確、集中管控于一身的智能交通道路信息發布手段。目前,沈陽在主要街路共設置了30多塊誘導屏。”而誘導屏上顯示的信息主要來源于三種渠道:路口信號系統的流量采集,沿途雷達、微波固定設施的測定,上萬輛出租車車載GPS數據。交通誘導信息顯示屏的應用,實現了機動車駕駛人由被動管理到自主選擇行車路線的飛躍,其提示的信息時差最長不超過兩分鐘。
而潮汐式調流,使道路與車輛配比更合理。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沈陽交警在北陵大街上采用了“潮汐式可變車道”,對過往車輛施行“潮汐式調流”,即早高峰,“潮汐車道”由北向南;晚高峰,“潮汐車道”則改為由南向北。
“潮汐式調流”基于大量的數據采集、分析、傳輸,形成了交通智能控制系統,從而實現對交通流進行精確控制。據相關部門的數據測算顯示,潮汐式可變車道的應用,使北陵大街的單向交通流量增加了近30%,平均車速提高了5公里以上。而“潮汐式調流”在沈棋路上實施,使元宵燈會、清明祭祀等活動期間的道路交通越發順暢。
自適應信號通常被人們稱為“會算時間的紅綠燈”,是目前最為先進、隨著車流量變化而變化的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它是通過在路口地面安裝的感應裝置——地磁檢測器,實時對道路車流量進行檢測和信息收集,并反饋至后臺計算機進行分析。通常,控制系統會根據路口三個信號周期的車輛流量趨勢分析判斷,自動調整路口信號周期的長短,從而實現道路資源的合理利用。
如今,自適應信號已經遍布市區600多處路口。隨著新的沈陽交警智能交通信息指揮中心投入使用,由各種交通數據云集而成的“數據倉庫”將為沈城交通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