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再次成為政策導向,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印發《關于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領域對這塊大蛋糕垂涎欲滴,甚至已推出相應產品。回看傳統商業銀行,基層金融服務總量的不足已成為殘酷現實,銀行業對小微客戶、窗口服務體驗的提升已迫在眉睫,大數據將成為銀行業一棵堅韌的救命稻草。
另一場生產力革命的到來
現在大數據技術在各個領域施展拳腳,有些成功轉型,有些依然原地踏步,銀行業這本大數據的教材該怎么讀呢?金融咨詢網總編輯王向東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銀行在做大數據之前,要對其需求充分地認識、理解,知道客戶的數據有什么用,客戶數據的完整性是否滿足銀行的需求?現在我們已經看到未來金融環境的變化,這使得傳統銀行‘躺著掙錢’的模式不得不發生變化。”有一種說法認為:“現在銀行產品研發還走在大工業時代,是從產品到客戶的模式,而如今互聯網時代需要的是,從客戶到產品。”十幾年前,銀行以政府為中心,十幾年后,互聯網金融就是中心。但是銀行的互聯網化、大數據思想引入暫時還沒有解決問題。
了解你的客戶嗎?
如何將大數據滲透到銀行的金融服務中呢?玖富市場官CMO王志成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談到:“銀行應從小數據做起,解決數據抓取、分析、運用的能力。”銀行的金融產品多如牛毛,從儲蓄到理財,客戶為什么要買我們的產品?我們的客戶又在哪兒,他們又是誰呢?王志成感嘆道:“‘了解你的客戶’這一經典理念還沒有發揮到極致,怎么辦?那就要從一線窗口做起。”金融服務能力提升的基礎在于對客戶數據的收集、分析、整合,如果沒有數據,如何了解你的客戶,如果不了解你的客戶,又如何提升業務速度,推薦理財產品呢?王志成觀察到:“國外銀行和客戶聊一聊家常,收集到的各類數據,能顯著提升未來服務效率。而國內銀行很少想到將來的事情,總想著怎么抓客戶,千方百計地讓他們把資產帶進來。舉例來說,在美國某銀行,數據收集工作集中在一線窗口業務員,客戶不需要填寫申請表格,從開戶他們就會坐下來聊聊家常,收集各類信息,比如‘你媽媽姓什么?’‘你是哪所小學畢業的?’等等,很少有人知道的私密信息,未來如果客戶錢包不見了,沒有身份證需要重新申領卡片時,只需要報出社保號碼后,營業員就可調出當時錄入的信息,比對成功現場打卡,6分鐘便可完成。而在國內,我們只有在‘放錢’時,才會小心謹慎,但也不會收集更多的個性化數據。真正到分析客戶信息時,需要有針對性地提供金融服務時,我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國內各大銀行的改革近年來一直接連不斷,他們也借鑒了很多國外的經驗,支行的標準化服務流程、標準化銷售流程大大提升了網點服務能力,但對于大數據金融改革而言,這些還僅僅是皮毛。王志成認為:“接下來要進行的是業務改組。國內銀行大多是儲蓄所演變而來的,營業員基本上都是會計、運營團隊,他們是做交易的,而非銷售導向。你要了解你的客戶,客戶來辦理業務時,可能捎帶著購買理財產品,而營業員只會交易,對產品沒有絲毫的了解,這樣的損失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為客戶辦理業務的環節應該是銷售環節。在高層一個行長管交易,另一個行長管產品,他們的業務相對獨立,不能很好地合作,大客戶流失的可能性也急劇增加。再說以‘會計’形式構建的銀行系統,客戶體驗大家也都清楚。這個層面的改革,需要行長配合。”崗位間思路的整合,從交易到營銷理念的轉變尤其需要高層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