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樣調查這種曾經最普遍的調查方式正在成為歷史,因為大數據來了——這可以讓廣告主們更快地做到“找對人、找到人、說對話、出對價”。
當廣告主們想要尋找目標消費者或了解他們的消費習慣時,傳統途徑是這樣做的:通過傳統媒體對消費者習慣進行抽樣調查,如電視臺通過在某些受眾家中放置檢測器,以了解收視率及電視觀看習慣等;另一種方式是找到調研公司,通過抽樣、問卷、焦點小組訪談等方式進行,但往往問卷設計中的一個不小心,就會誤導消費者做出并非真實的回答。
但這樣的調查方式往往會讓廣告主們懷疑據此作出的決定是否正確——曾有廣告主對點擊banner廣告而來的消費者抽樣問卷,很多人竟然選擇“通過電視廣告了解過該產品”,事實上該廣告主從未做過電視廣告。
“消費者洞察正在進化,因為有DMP(大數據管理平臺)的幫助,準確度更高、反饋更快的全樣本分析正在替代以往的抽樣調查方式。”聚勝萬合CEO楊炯緯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的確如此,咨詢公司 Radar Research在2012年11月份的調研發現,全球40%的營銷人員通過使用DMP來幫助他們收獲營銷大數據。
“我昨天在淘寶搜了一下靴子,今天上微博時就蹦出來好幾個關于靴子的鏈接。”網購達人王卿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她已經真真切切感覺到了大數據的威力。
楊炯緯表示,相較之前的調查方式,DMP讓精準營銷成為可能,首先在全樣本的范圍內進行。其次,互聯網大數據的特性使得靜靜地旁觀消費者的一切行為成為可能,避免了主觀誤導使消費者行為發生偏差。“在全樣本時代,不僅能對消費者分類到最細粒度——個人,更可以進行聚類,以此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
所謂聚類,即通過消費者的興趣習慣、行為特征重新將他們聚集起來。有了對消費者全面細致的認知和洞察,當傳統的消費者調研已經要完成報告、畫上句號時,大數據要做的事還遠未結束。僅僅有一份對消費者、媒體等進行畫像的報告,這不是廣告主興師動眾的最終目的。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報告和數據的應用可以掛鉤,也就是說,當他們想要受眾購買時,這些數據能起多大作用。
大數據時代,DMP在數據收集之外的第二大不同之處就在于投放應用。當廣告主基于受眾購買的時候,抽樣分析和由此得出的報告已經不夠。以往的畫像只能用于人工分析和決策,現在我們可以直接用于新客營銷、CRM老客找回。而這都得益于DMP平臺可以使得全網管理下的消費者洞察能夠產生更大的價值。
對每個消費者進行認知的整體消費者刻畫,能夠使廣告主直接使用數據——DMP可以用全新的角度衡量,將數據導入到程序化購買平臺,廣告主購買這些人,需要花多少錢,愿意給受眾看到什么,都能從DMP平臺得到足夠的信息。
這讓廣告主欣喜地看到,他們再也不用因為50%的目標讀者,而去投放雜志廣告。也不必因為另一份雜志20%的目標讀者而將其舍棄。DMP能夠在通過對每個消費者打上標簽輕而易舉地找到他們。對于那些目標受眾聚合度很高的媒體,不需要花錢買下全部受眾,可以對人群進行選擇;而媒體聚合度很低的,也能通過數據手段找到合適的人,不至于讓這些消費者無法被覆蓋。
“數據管理平臺的作用很廣泛,除了跟DSP(需求方平臺)對接,還可以用于郵件、短信、CRM(客戶關系管理)等。試想如果在電話營銷之前就已經知道受訪者的個性特征等,無疑將使成功率大為提高。”楊炯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