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腦并不是生來就會學習的,從出生開始,人的大腦就開始接受各種各樣的事物,并在不斷地認知和學習,從而讓大腦越來越聰明,每個人的大腦都不同,相信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大腦都沒法和愛因斯坦的大腦相比,個體的差距其實是蠻大的,這就是接受和學習的方法不同造成的結果。對于機器,通過不同的AI技術讓機器去學習,得到的學習效果也不同,就是研究AI技術的意義了,誰能讓機器學習的更好,誰的AI技術就牛。在我們的人類世界里有科學家、有發明家、有工程師也有教師等等,百行百業里都有各種技術專家和牛人,沒有一個人能成為所有領域里的牛人,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個人所經歷的事情也是因人而異的,這就使得AI技術要和百行百業融合,造就每個行業里的AI機器人。就交通工具來講,從汽車、火車、飛機到超級火車,人們不斷追求著速度越高的交通工具,同樣,人們也渴望通過AI技術來提升工作效率,這就是促使AI技術迅速走紅的原因。其實,AI技術提出的很早,幾十年前計算機出現時,就有人提出AI,但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關注,原因在于那時的機器計算能力很弱,AI需要大量的數據運算,而現在即便單臺機器的計算能力不高,還可以通過網絡集群,將很多臺機器連接到一起,同時運算,那這樣的計算能力就非常強大了。云計算、大數據、虛擬化等這些新技術為AI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土壤,要不是這些技術的出現,AI仍然不會得到人們的青睞。
現在,AI技術火了,真的火了。科技企業,無論哪場新品發布會、哪個研討論壇、哪個技術的巡展,不拿出點AI概念的東西就落伍了,這也是當前AI火爆的原因。不過,冷靜下來觀瞧,你會發現真正落地的產品還比較少,大家更多的還是處于炒作階段。我們看到了百度機器人小度,走進百度大廈就能在明顯的位置看到它,我們看到了京東的機器人,騰訊的機器人等等,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可以完成一部分簡單的指令性工作,但和人的大腦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這也是要在AI技術上仍需不斷投入的原因。在AI技術上做投入,更看重的是AI的未來。最熱的東西總是會有一些泡沫產生,AI技術也不例外,就像這兩年的共享單車,一時間出現了上百家的單車公司,很快大部分單車都消亡了,只留下少數幾個公司,瓜分大部分市場,AI技術也要經歷這樣的過程,任何的投入都是需要有回報的,AI是一個投資周期長,回報風險高的技術。所以,很多短跑者就要被落下,最終被淘汰,就看誰能堅持到最后,無論是資金層面,還是技術積累方面都要堅持下去才行。
曾有不少科技巨擎大談AI取代人類的事情,以現有的AI技術儲備,取代人類是天方夜譚。只能說,在某些方面,AI利用計算機強大的計算和記憶能力,可以取代人類,取代部分人的工作,但是要讓AI來代替人來學習,很難,至少現在短期內還看不到這樣的AI技術。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現在對人的大腦內部如何學習和運轉仍是一個迷,這個不研究清楚,就無法利用AI技術去模仿人的大腦,那些利用大量數據,反復認知學習,其實是讓機器逐漸形成一定規則,然后就可以按照既定規則來完成后續的工作,若一旦數據有變化,機器并不識別,立即就不會繼續工作了。當我們搞清楚大腦是如何學習和運轉的,并通過AI技術實現,自然我們也就知道如何來控制這些AI機器人,不會出現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情況。那些擔憂AI技術會完全取代人類,甚至會消滅人類的想法恐怕只在科幻片里才有,現在討論這個命題實在太早,未來誰也無法預知。
AI技術不過是一個輔助性工具,并不是事情全部,百行百業通過利用AI技術提升自身的生產效率無可厚非,值得提倡。但我們也不能過于依賴AI,不能想當然把什么事都交給AI,AI的作用畢竟還是很有限,哪些工作適合AI,哪些工作不適合AI,要做甄別,不然到頭來,向AI技術上的投資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另外,并不是誰都有實力做AI的,要有雄厚的資金支撐,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很可能投資短期無法收回,創業型的企業進入AI要慎重,雖現在AI是受投資資金的青睞,是眾人眼里的香餑餑,可一旦短期內收不到回報,就會陷入泥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