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是否會被取代也是論壇討論的一個重點。與會專家認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教育模式已經發生了巨變,但未來人工智能不會完全替代教師,未來人類教師的核心價值更多地應該是在育人。
來自徐匯中學初一學生朱銘浩,在論壇中展示了自己設計的人工智能產品——豆丁節拍器,這是一款拍娃哄睡“神器”。 圖片均為共青團上海市委供圖
青少年參與人工智能的熱情正在萌芽
人工智能在青少年群體中有多火?
在2018年8月舉辦的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大賽中,全市各個學校和學生個人有近千個項目報名。而針對青少年學生的計算機編程培訓班也在近兩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即使是在2018年的愛心暑托班中,諸多辦班點也頻頻開設出編程、機器人等課程,琳瑯滿目的stem課程也逐步在教育機構出現,吸引了諸多青少年的參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8年4月底,上海知名高中優秀教師共同編著的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普教教材《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也在上海發布,全國各地40所學校成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基地校”,其中就包括華東師大二附中、上海交大附中等,這是國內中等教育體系首次引入AI教材,標志著人工智能教育踏入基礎教育階段。
青少年在人工智能時代可以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
在此次“青少年創新創業分論壇”中,來自盧灣中學、今年14歲的徐陳皓告訴記者,他是學校信息奧林匹克社團的一名成員,每天下午放學后的1個半小時里,他都要和一批年齡相仿的“小學員”,學習編寫代碼。年紀最小的施季安今年只有10歲,他來自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他開發了一套小軟件“口算小工具”。軟件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同桌練習口算,自己的夢想是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幫助更多的人。
人工智能產品的創新和應用離不開現實。在此次論壇中,來自徐匯中學初一學生朱銘浩,在論壇中展示了自己設計的人工智能產品——豆丁節拍器。這是一款拍娃哄睡“神器”,減輕母親帶娃的辛勞。
嘉定區第一中學高三學生江蘊琪因為外婆患有滑膜炎,高度癱瘓,“是否可以用肢體動作控制輪椅”成了她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此次論壇中,江蘊琪介紹了用表面機電信號控制輪椅,進而完成自然的人機交互。該系統不僅僅可以幫助殘疾人,也可以幫助中風患者康復訓練,讓他們更好地生活。
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BRAINCO創始人韓璧丞認為,人工智能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創新,也讓普通老百姓對于高科技產品的可及性進一步得到加強,讓創新產品的成本進一步下降。
在他眼中,人工智能的下一代技術為腦機接口。目前,全球用意志控制的假肢需要花費40萬元左右,韓璧丞團隊花了9年時間,發明了一個價格便宜又好用的智能假肢,價格僅僅在是當前的1/20,這一產品套在了失去雙手20多年的一名殘疾人手臂上,他用大腦操控假肢,完成了書法、握手一系列動作。
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BRAINCO創始人韓璧丞認為,人工智能的下一代技術為腦機接口。他的團隊歷時9年發明了可以用意志控制的智能假肢,并幫助一個失去雙臂的殘疾人完成了寫書法、握手等動作。
教師被取代難但必須要轉型
“青少年創新創業分論壇”除了聚焦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與創業,同時關注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業、人工智能教育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當前有一種說法:未來10年可能超過50%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對于教育這個行業,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是什么樣的呢?
這樣的擔憂基于現實。流利說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林暉在論壇中指出3.0教育模式,“1.0就是傳統教育,像現在教室里的教學,2.0就是在線教育,早在互聯網剛出現的時候,就有在線教育,那時候還叫遠程教育,但是因為網絡連接不是特別好,效果不是特別出色,當2010年出現了‘幕課’,因為互動性少一些,所以完成率不是特別高。但目前互聯網興起、直播技術日漸成熟,在線師生互動性逐步加強,但針對性培訓和個性化的課程仍然是缺乏的。”
教育3.0即林暉認為的“智能教育”,主要依托人工智能技術。“通過人工智能自動化,會有更加科學的測評體系,還能實現更高效的學習過程,能夠給每個學生定制學習路徑,制定學習方式方法,還能有更公平的教育機會,低成本復制,將人工智能老師送到一些教育資源稀缺的地區。”林暉說。
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是否會被取代?
林暉對此表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未來人工智能不會完全替代教師,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一些比較重復的勞動,像知識的傳遞,技能的訓練,這些是能夠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教師角色的變化他們可以把精力、才華放在更重要的地方就是育人的部分,就是屬于傳道的部分。未來人類教師核心價值我覺得更多是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