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新舊動能切換的新階段,曾經一度被貼上低利潤標簽的中國制造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反而給國產機器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在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最新數據統計中,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位于全球排名第23名,政府也不斷通過政策扶持,欲在2020年之前,將中國打造為全球自動化程度前十的國家。
依賴政府補貼
受益于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國產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2017年全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13.1萬臺(國家統計局口徑),同比增長81%。2018年也繼續延續增長勢頭,1、2月份,國產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8770臺,累計同比增長25%。
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新松機器人、埃斯頓、新時達、拓斯達、華中數控等國內領先的機器人企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4.56億元、10.79億元、34.14億元、7.64億元和9.85億元。其中新松機器人凈利潤最高,達到4.48億元,凈利潤率達到18.24%。隨后是新時達、拓斯達,均破億元;凈利潤增速最快的企業為華中數控,同比增長達146.80%,其次為剛上市一年的拓斯達,增速為78.15%。
不過,現階段國內上市公司對政府補助依賴程度較高。
招商證券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新松機器人、埃斯頓、拓斯達以及新時達四家上市公司的政府補助占凈利潤的比例高達30%。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盡管2017年大部分機器人企業都實現了快速增長,但是部分企業利潤基本來自于政府補貼。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地方政府熱情高漲,其發展目標加起來已經遠遠超過國家層面的規劃目標。
從國家到地方,機器人產業更加迎合未來經濟目標,顯然這是機器人企業獲得政府巨額補貼的原因之一。以廣東為例,廣東佛山市經認定的機器人本體制造培育企業,補助50萬元;經認定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培育企業,補助30萬元;突破機器人本體制造重大技術瓶頸的骨干企業,每年最高補助800萬元。東莞產機器人投入占項目總投入50%以上的,單個項目最高資助更是高達600萬元。
工信部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逾800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而這些公司之所以可以存活很大程度上與政府目前熱衷成立的各種產業園和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有關。
價格優勢不再利潤收窄
這些“徒有其表”的機器人企業不僅推升了整個行業的泡沫,同時也拉低了整個行業的利潤率,進而形成某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在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看來,雖然行業火爆,但是國內機器人企業仍然前路漫漫。
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巨大的市場卻并未孕育出中國自有的可與工業機器人領域“四大家族”(發那科、安川、ABB和庫卡)比拼的機器人企業。
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營收規模最大的新松機器人,在2017年的營收僅為24.56億元人民幣,換算成美元僅為3.86億美元。
反觀“四大家族”中營收規模最小的庫卡在2017年的機器人板塊營收也達到了12億美元。而發那科在2017年的合并凈利潤就已經達到105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由于高端市場遲遲無法突破,目前國產機器人行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就是國產機器人企業的利潤正在收窄。其中的原因,據記者多方采訪后得知,這主要是因為以前國產機器人企業靠價格優勢占領產業鏈低端的生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在核心技術尚未趕上“四大家族”的同時,快速下降的機器人制造成本正在威脅著中國機器人企業之前的立足之道。
據了解,工業機器人在10年前銷售均價在50萬左右,現在價格是四大家族機器人售價在15萬~20萬元,埃夫特、埃斯頓等國產機器人價格略低于四大家族,經濟型的純國產機器人終端銷售均價約8萬元。
有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隨著減速機等零部件國產化,工業機器人均價估計會降到5萬元以內。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國內機器人企業強調自身的優勢更多還是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考慮。
雙環傳動機械研究院院長張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考慮到進口關稅、運輸以及生產等成本,該研究院生產的減速機價格相較于國外進口的大概可以減少20%~30%。顯然目前大部分國產機器人企業仍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靠“性價比”而非核心技術來打開市場,處于產業鏈較低端的現狀。
《2017-2022年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態勢及投資決策分析報告》顯示,雖然我國機器人行業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長勢頭明顯,但是毛利率和凈利率近年來都有走低趨勢。其中毛利率在2010年到2016年之間從40.89%下滑至34.53%,而2017年前三個季度的毛利率為31.65%。凈利率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2017年前三個季度的凈利率僅為12.34%,而反觀2010年的凈利率卻高達23.24%。
庫卡工業徠斯機器人(昆山)有限公司銷售副總裁鄒濤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于在減速器、伺服機等核心零部件技術上的差距,國內廠商往往對國際廠商的依賴度非常高,采購溢價十分嚴重,這直接束縛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進一步突破。中金公司研究報告認為,目前工業機器人產能方面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高端能力不足,低端領域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發展。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特別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缺乏,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