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智能工作室(公眾號smartman 163)出品。聚焦AI,讀懂下一個大時代!
編者按:在《搶灘智能音箱》、《自動駕駛素描》、《神經網絡翻譯》《高校AI專業風潮》之后,網易智能重磅推出AI手機綜述文章,在這片火熱的人工智能紅海之中,試圖為讀者解答什么是AI手機?它有哪些獨到之處?它又將智能手機帶向何處?
向那些瘋狂的家伙們致敬,他們特立獨行,他們桀驁不馴;
他們惹事生非,他們格格不入,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他們也不愿安于現狀,你可以贊美他們,引用他們,反對他們,質疑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了事物,他們推動人類向前發展。
2007年夏天,這個“瘋子”喬布斯用全新iPhone手機顛覆了我們對于手機的認知,全觸屏的交互設計和康寧鋼化玻璃的材料讓所有人看不懂,這在時任微軟CEO鮑爾默看來,iPhone只是一個小眾玩物,彼時全盛時代的諾基亞更是對其不屑一顧。
而喬布斯的偉大在于,他讓時間證明一切,至此將手機行業從功能機時代引入了嶄新的智能手機時代。
但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們遺憾的看到,智能手機速度越來越快,屏幕越來越大,像素越來越高,但就本質而言,高度同質化嚴重,事實上,智能手機至iPhone之后并無新意,大家開始忙著拼跑分,比厚度,甚至外殼的顏色都成了主要賣點。
作為行業觀察者,我一直在想,屬于智能手機的下一個奇點在哪?
新一代語音助手:Siri、Alexa、Bixby
最近兩年,語音助手領域百家爭鳴,甚至掀起了智能音箱的小高潮,關于Siri、Alexa、Bixby、Assistant們是誰?我們不再此贅述,今天主要探討大家的新變化和新思路。
據研究機構統計,截至2017年10月我國移動電話用戶突破14億,就是說平均每人擁有一部以上手機,面對十億級別的用戶市場,這些智能助手當然有了一展身手之地,這更成為他們獲取用戶和數據的重要通道。
作為“新秀”,自然還有很多問題,據網易智能(smartman163)觀察,搭載在智能手機上面的語音助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我們隨機采訪了幾位智能手機語音助手的用戶,他們的反饋語音識別不準確、指令執行不準確、語音交互不夠流程、公共場合使用不方便等諸多問題。
互聯網從業者小郭表示(化名),“開始使用iPhone語音助手Siri的時候,感覺非常驚艷,愛不釋手,甚至會抽空和它聊天,但新鮮感過后就慢慢不再使用了,很多操作還是沒有直接手動操作方便,在公關場合喚醒又覺的自己很傻,總之沒有形成粘性”。
當然,對于語音助手Siri,其中不乏很多正面評價,在校大學生小諾(化名)說“我會用,Siri的智能程度還是遠高于其他語音助手,生態鏈也做的比較好,不過我用的最多的功能是查詢天氣和定鬧鐘”。
可喜的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AI手機芯片的發展和興起,語音助手迎來了新一輪升級,2016年6月WWDC,始終不對開發者開放的Siri敞開懷抱,iOS平臺的一個顯著優勢就是擁有豐富的第三方應用生態和眾多優質開發者,將Siri開放勢必會為該產品注入強大動力,我們看到,面向開發者的Siri的API都集成在去年發布的SiriKit之中。
不開放,這也是大家對蘋果助手飽受詬病的原因,它讓我們定鬧鐘、查天氣、管理日程和打電話發短信,但是不能讓我們叫外賣、打網約車、訂機票,而后者是用戶在日常使用當中更高頻的場景需求。
在敞開懷抱的一年之后,蘋果迎來iPhone X的發布,與其一同面世的還有人工智能芯片AI芯片,蘋果稱它為神經引擎,它擁有6核CPU,加入了蘋果自研設計的GPU,比上一代芯片提升25%,共計擁有43億個晶體管。
這次,依托強大的處理器,手機語音助手Siri除了支持第三方應用以外,擁有了更自然的語音、實時翻譯和更精準的預測。
蘋果軟件工程高級副總裁Craig Federighi說“我們用深度學習為Siri打造了更自然、更富有表達力的聲音,另外,Siri借助機器學習,還能更了解用戶的興趣,可以據此推薦新聞、幫用戶回復消息,或者根據用戶在瀏覽器中完成訂票行為,還可以幫用戶在日歷上添加事件。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不停的嗅到手機語音助手領域的硝煙味。
“目前的情況是,亞馬遜和谷歌在爭奪智能助理的市場,蘋果并沒有多大的改進”Gartner公司研究消費選擇的布萊恩布勞(Brian Blau)表示。
此外,三星電子中國研究院院長張代君告訴網易智能(smartman163),智能硬件已經到達瓶頸,人工智能將會是未來行業競爭的關鍵因素。他介紹稱,三星語音助理Bixby中文版不再需要去學習如何與機器進行互動,而是讓機器學習如何適應用戶,對于本土化的Bixby,他概括了四個關鍵詞:學習型AI、會說人話、認知容忍、軟硬件結合。
而亞馬遜的明星語音助手Alexa更多的則是搭載在智能音箱之中,在歐美市場受到熱烈歡迎,暫時綏靖這場關于智能手機的語音助理戰爭。
可以預見的是,搭載于手機中的智能語音助手,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是各家廠商競相角逐的焦點,但需要給他們時間予以打磨,真正解決用戶痛點,并在已有問題上修修補補,期待著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驚喜。
人臉識別:慢慢從噱頭變為剛需
自2007年蘋果開啟了手機觸摸屏時代已整整過去了十年,十年間,智能手機的形態逐步趨同,手機江湖上經常鬧出這樣的笑話:去掉手機機身上的LOGO,消費者基本上分不清是哪一家的手機。
然而,這一情況在今年初發生了變化,隨著三星、蘋果等大廠對于手機屏幕的探索,全面屏手機迎來了爆發期。一時之間,手機市場上刮來了一場大的全面屏換機熱潮,各家廠商也開始競相推出全面屏手機,在短短幾個月就覆蓋了高、中、低端所有價位的手機市場。
普及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而這一年,也成為手機形態的變革之年。
然而,筆者在此并不是為了討論全面屏孰優孰劣,而是在全面屏普及的大勢所趨之下,新的人臉識別解鎖代替指紋識別解鎖的這一技術變革。
人臉識別解鎖,顧名思義,就是用戶通過攝像頭錄制自己的面部,使設備預先記憶臉部信息。然后,通過攝像頭識別人臉,如果人臉與“預先設定的身份認證信息”相匹配,那么用戶就可登入設備。人臉識別解鎖僅需要攝像頭等元器件,相比于正面指紋識別,這種技術對于手機正面空間的占用非常小,也因此成為全面屏手機時代的標配。
引爆人臉識別解鎖的,首當其沖的是蘋果的面容ID,這一技術應用在最新款的iPhone X之上。
與安卓手機主要根據二維攝像頭拍攝的人臉照片進行數據匹配不同,iPhone X使用的是3D攝像頭和紅外傳感器。在設置過程中,iPhone會引導你旋轉你的頭部,這樣它就能拍到你面部更完整的圖片,具體來說,也就是分析你臉上3萬個采樣點。戴眼鏡、戴帽子、在黑暗中都能夠準確識別。不過,iPhone X的面容ID也是有限度的,如果用戶的面部變化過大,或者是遇到雙胞胎,13歲以下孩子的情況,面容ID可能就不太可靠了。
在三星和蘋果手機引入人臉解鎖之后,小米、vivo等國內廠商都開始與國內視覺公司合作,引入人臉識別解鎖技術。除了解鎖手機屏幕,人臉識別在手機上還可以用于賬號登陸、人臉支付等等。
人臉識別解鎖已經開始大量普及,但大眾一方面對于人臉識別的加速普及熱情高漲,一方面又為這一技術的安全性感到擔憂,認為人臉識別不夠安全,很容易泄露隱私。對此,專注視覺研發的專家、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解釋到,任何技術沒有絕對地安全,就手機產品來說,指紋識別也有不安全的地方。“這個取決于安全和應用性之間的平衡,也取決于人們的接納程度,指紋識別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也擔心其不安全性,但后來人們還是慢慢接納了這個應用。”孫劍說,我們目前的人臉識別,在一定的應用環境中時候安全的,而并不是說所有的情況。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人臉識別技術距離成熟還有一段距離,距離完全替代指紋識別方案還有一段路要走。在孫劍看來,接下來的人臉識別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是硬件上的突破,要努力研發人臉識別新的傳感器,它們不僅能夠在光下感知,而且還能用深度攝像頭和紅外感知,這就突破了光照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軟件的突破,當數據庫越來越大時候,就可以不斷的把性能提高。比如在非正常光照、側臉/局部臉的數據上多做數據訓練等等。
從雙攝到AI算法:手機拍照找到了突破口
智能手機誕生之后,尤其是相機感光元件的集成化快速發展,極大的擠壓著卡片相機、單反相機甚至微單的市場,越來越多的文章教大家如果用手機拍出大片,喏,舉起手機打開軟件按下快門,僅需三步,大片變得如此簡單。
據照片儲存及分享網站Flickr的報告指出,今年該網站上傳的照片中,用手機拍攝的占50% ,略高于2016年的48%以及2015年的39%,而數碼單反機只有33%;拍攝器材方面,iPhone仍然是占主導地位,前100名的設備中占據了54% ,而前10名中更占了9個席位。
如果你要問我,那為什么影像廠商不自己做手機那不更強大?其實,對于影像廠商來說,手機硬件設計并非只有相機部分這么簡單。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今天手機的硬件部分有成熟的產業鏈,各種方案提供者都可以拿出產品來制造一臺手機,但是一臺好手機并非那么簡單,元器件的協同、軟件的優化、硬件的穩定都非一日之功”。
所以,手機拍照這件事是革命性的變革,隨著功能機到智能機的演進,相機的進化也如影隨形,還衍生出了拍照手機,諸如卡西歐、美圖等等,他們可以給你盛世美顏,堪比整容。
那么,搭載人工智能技術快車的手機拍照,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
據網易智能觀察,現在新機上市,相機功能的升級都將是不變的主題,搭載人工智能技術的拍照功能,更是迎來蛻變。
首先來看發布不久的iPhone X,iPhone X與iPhone8同樣采用了1200萬雙攝,光圈分別為1.8和2.4,并引入了Quad-LED TrueTone閃光燈,通過“廣角/長焦”的切換功能,還能實現兩倍光學變焦,擁有人像光效功能,可以拍攝出更自然的人像照片,總體而言,擁有更多強大算法的加持,iPhone X可以防抖、可以變焦、可以像單反一樣拍人像,你還要啥自行車?
我們再來看華為Mate 10 Pro,它搭載了麒麟970芯片,加入了NPU人工智能芯片,由于AI技術的加入,手機會自動識別出情景,能夠識別藍天、花朵、綠植、海灘、日出/日落、舞臺、食物、文字、夜景、雪景、貓、狗、人像13種場景。
不僅如此,它可以通過判斷當前相機畫面所處的環境、拍攝對象的種類,自動調節白平衡、快門時間、ISO、曝光補償、濾鏡……等多種以往需要用戶靠自身經驗去設定的參數,在你拿起手機對準拍攝物體的時候,相機左下角會顯示出識別圖標,無需進行其他的手動設置。
榮耀手機CEO趙明告訴網易智能:AI手機將成為大腦的協處理器,我們人手一個阿爾法狗,拍照都是大片,你從不需要知道白平衡是什么,它會成為那個最了解你習慣的“人”。
當然,這僅僅是個開始,隨著AI技術不斷的深入整合,相信手機拍照的驚喜還在路上。
AI芯片:大爆發前夜
全球的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
據媒體報道,工信部旗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11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指出,今年11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4325.1萬部,同比下降20.7%;上市新機型77款,同比下降22.2%。
所以,求變之道,成為兵家當務之急。
平臺方面,高通剛剛發布驍龍845處理器,它屬于驍龍第三代AI平臺,主要通過Kryo 385定制架構、Adreno 630、Hexagon 685在終端異步運算數據,這部分性能和終端解決方案可以讓開發者自由選擇的,相比驍龍835,驍龍845在AI上的計算能力是驍龍835的三倍,并支持多平臺的神經網絡系統。
此外,通過機器算法學習,驍龍845增強了視頻拍攝體驗、提供更好的拍攝效果,同時也改善了生物識別體驗,官方稱,在語音、位置檢測等場景也會處理得更加自然。
不甘示弱的是手機生態的下游,可以看到大家卯足的干勁,蘋果發布的全新AI神經引擎芯片,它擁有6核CPU,加入了蘋果自主研發的GPU,能力比上一代芯片提升了25%,共計擁有43億個晶體管。他可以配合A11 Bionic芯片內部的AI處理器和CPU、GPU等一起工作,實現了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力,此外,還進一步降低了電池壽命。
供應鏈消息人士表示,早在4月份蘋果就開始了A11芯片的量產工作,但由于10nm FinFET制程出了問題,量產工作拖到5月才正式開始,按照原計劃,A11芯片將在2017年7月底完成5000萬塊芯片的生產。
由此可見,AI芯片之復雜,但一旦使用,它的能力是顯而易見的,網易智能采訪了一位搶先獲得iPhone X購買權的果粉小波(化名),他表示,我打算升級到iPhone X正是由于看到最新AI芯片的能力,事實上,手機到手之后,我也可以感受到手機飛快的速度和更多AI功能,這和我使用的上一代iPhone 7有明顯差別。
不僅僅是蘋果,華為也是手機AI芯片的深度玩家,今年9月2日晚,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在德國柏林IFA2017大展上正式發布麒麟970芯片,華為稱它是全球首款內置神經元網絡單元(NPU)的人工智能處理器。
具體來看,麒麟970采用了最新的TSMC 10nm工藝,在指甲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55億個晶體管,其中包含8核CPU、12核GPU、雙ISP、1.2Gbps高速LTE Cat18 Modem以及的HiAI移動計算架構,它的AI運算能力,相比四個Cortex-A73核心有大約25倍性能和50倍能效的優勢,可以大幅提升手機在圖像識別、語音交互、智能拍照等方面的能力。
知乎賬號“極客公園”給出了非常積極的評價:“作為一款為手機設計的系統級芯片,,麒麟970包含了所有同類產品該有的部件,比如CPU、GPU、ISP、DSP、通訊基帶,而麒麟970還多了一個同類產品沒有的東西,一顆為人工智能運算專門設計的NPU”。
一個月之后,華為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發布會,正式帶來搭載AI芯片麒麟970的Mate10與Mate10 Pro,搭載AI芯片的安卓手機與之前的手機又有哪些不同呢?噱頭的成分當然有,但我們看看目前為止,它能給大家帶來哪些驚喜。
據網易智能了解,目前主要還是在圖像方面的升級,圖像識別速度很快,并且能夠自動識別場景,還能實現更強大的降噪和美化功能。
此外,榮耀手機CEO趙明告訴網易智能:手機搭載人工智能是革命性的,是喬布斯發明智能手機交互之后的又一個突破,人工智能手機和人類可以深度耦合,它在和人類互動,會成為最了解你的人,即便現在的人工智能還是“嬰兒”,還沒上幼兒園,但這并不妨礙它在手機當中的應用,這是跨時代的。
寫在最后
人工智能在2017年熱得發燙,即將到來的2018年,想必會有更多的AI應用和AI場景落地,這是巨大的市場,大家在絞盡腦汁分到更多羹。
對于傳統的智能手機行業而言,這是巨變的前夜,行業的奇點,消費者渴望手機變得更理解自己,甚至變得神通廣大。
這是又一個歷史轉折中的手機行業,不忘初心,機會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