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的即時通訊(IM)軟件Kik(基于手機通訊錄的即時軟件)、網絡電話等應用軟件如同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它們毫不掩飾地直指短信、彩信、語音這三項電信運營商主要收入來源的基礎性業務。對于互聯網業務的電信化,電信運營商警惕但不恐慌,因為在這些基礎性業務的運營中電信運營商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并且電信運營商已經加入到這個趨勢中,推出“自救”的措施。
誰在挖運營商墻腳?
IT正在毫不留情地沖擊CT!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給電信運營商敲響了警鐘。
互聯網企業已經把手伸向了傳統電信業務。近日,騰訊推出了QQ通訊錄,這個應用捆綁了Q信業務,可以讓用戶快速向聯系人好友發送信息推薦使用QQ通訊錄。一旦朋友安裝了這個應用,QQ通訊錄會建議用戶直接使用Q信聯系。這種Kik的應用基于本地通訊錄直接建立與聯系人的連接,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免費短信聊天、來電大頭貼、個人狀態同步等功能,是一種具有信息推送技術的即時通訊軟件,去年10月在蘋果商店和安卓市場上線后的15天之內,就吸引了100萬使用者。而類似功能的國產軟件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騰訊的微信、盛大的有你短信、小米科技的米聊、360的口信等都屬于這類應用,用戶可以借助這類應用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的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顯然,這種互聯網業務把進攻方向直接指向了電信運營商的短信和彩信業務。
同時,Skype、UUCall、阿里通、19talk、掌上寶等國內外網絡電話軟件也競相在我國語音通話市場上亮相,并獲得了不少用戶的支持。網絡電話在短短幾年內搶占了長途電話業務的半壁江山。據統計,2005年國內僅國際長途電話業務,由于網絡電話而造成電信運營商流失的收入就超過10億元。不完全統計顯示,2009年國內網絡電話用戶數達1800萬,而國際網絡電話巨頭Skype在中國的用戶數已超過美國。網絡電話蠶食的,是電信運營商語音通信的市場。
然而,從互聯網企業近來的動向來看,上述的那些應用,僅僅是個開始。從微軟收購Skype、蘋果公司推出FaceTime網絡電話系統等現象可以看出,全球IT公司正在試圖進一步侵蝕電信運營商的傳統業務市場。在中國,米聊、微信等應用正迅速蔓延,而且小米科技還專門設計定制手機,完成了大半個產業鏈的整合,就差運營商的網絡這最后一塊陣地。
花園圍墻為何倒下?
一毛錢一句話,五毛錢一張圖,異地電話還有長途和漫游費。盡管電信資費一降再降,還是追趕不上互聯網的腳步——1M流量1塊錢,可以發幾千條文字消息,網絡電話沒有國內國外長途漫游費,即時通訊和網絡電話軟件還是免費的。價格,是撼動電信運營商花園圍墻的一個重要力量。對于國內的大多數用戶來說,他們不會關心是誰在運營這個業務,也不關心這個業務到底符不符合法律的規定,是否在監管范圍之內,他們選擇業務時,價格有著不可估量的導向作用。
互聯網行業的激烈競爭,推動這類應用的技術不斷成熟,這些應用花哨的外表、人性化的操作以及不斷推陳出新的功能又讓用戶不舍得把手從它們身上抽離。讓電信運營商頭痛的是,這些應用軟件還能綁定手機號,可以自動把通訊錄選擇加為好友,讓用戶陷入一個關系網中,這張網撒得越廣,用戶越被纏住不能自拔。有咨詢機構推測,如果這類應用普及了,很有可能讓短信發送量降低三分之一。而隨著即時通訊軟件中語音聊天的盛行,手機通話功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而互聯網的分享主義精神讓國內外的技術應用交流迅速,國外的新應用轉瞬就能在國內找到仿制的中文版。無論是微信還是米聊,它們要推倒的就是IT和CT之間的那道藩籬,從而把自己的版圖擴張得更加廣闊。
如果不是準入壁壘,互聯網企業還會表現出更大的攻擊性。互聯網企業的這些產品都表現出濃郁的電信化特征,在逐漸蠶食電信運營商的短信和語音市場。眾所周知,電信運營商的主要收入有三大來源:語音、短信和流量,這是電信運營商先天的優勢,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這些應用的橫空出世,讓運營商只能收取可憐的流量費,在Wi-Fi環境下甚至連流量費也無法收取。
加入還是靠邊站?
互聯網業務的電信化,從一個側面說明了IT與CT兩個產業之間的融合漸深,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目前看來是不可阻擋的。
以網絡電話為例,市場研究公司Point Topic報告稱,預計未來5年時間里全球網絡電話市場將增長一倍以上,至400億美元。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今年3月稱,在截至2010年6月的一年中,個人消費者和企業對網絡電話服務的使用量增長21%,對傳統固線通話服務的使用量則下滑8%。但是,這項業務目前在我國還處于監管的“灰色地帶”。專家指出,隨著3G的普及,手機網絡電話終端已完全可實現幾乎免費的短信和通話,導致各類水貨手機銷量暴增。據保守估計,國內具有Wi-Fi功能的水貨手機已經至少上千萬。面對這種情況,我國主管部門已經對國產手機開放Wi-Fi并允許其與WAPI兼容。如此一來,用戶無論使用Wi-Fi還是WAPI,都完全可以在手機上免費下載米聊、Skype,政策松動的信號已經預示著手機網絡電話的發展取向。
對于這種融合,電信運營商應當持怎樣的態度,是加入還是靠邊站?網絡電話是電信行業發展和轉型的必然趨勢,正如《電信法》起草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闞凱力所說:“網絡電話是大勢所趨,政策總有一天要開放。”實際上,美國、歐洲、日本等主流市場已經開始嘗試運營網絡電話,僅北美地區網絡電話市場規模(住家用戶數)已達1890萬。
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了電信運營商“加入”的態度。9月6日中國移動的即時通訊產品“飛聊”就正式對外發布公測版本,據了解,“飛聊”是在“飛信”產品的基礎上研發而成的,與飛信不同之處在于增加了語音短信的功能,與微信、米聊等產品功能類似。中國聯通即時通訊軟件“沃聯系”的升級版“沃友”也于今年8月商用。
“自救”良方何在?
盡管電信運營商已經參與到即時通訊軟件和網絡電話的市場角逐中,但是,在互聯網企業靈活的市場策略與快速迭代優化的競爭下,勝算幾何?電信運營商并沒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優勢的傳統業務仍然不可丟棄。與網絡即時通訊類應用相比,電信運營商的傳統通信類業務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首先,短信和語音通話的協議是一致的,在所有手機上都能使用,而即時通訊和網絡電話類應用只能在智能手機上安裝,無法像短信那樣成為手機的標配。其次,短信和語音通話的使用幾乎沒有操作門檻,而即時通訊和網絡電話類應用需要經歷下載、安裝等步驟,有較高的使用門檻,并不適合低端用戶、老年用戶以及商務類用戶。這種門檻同時也讓即時通訊類應用相對局限在一個圈子里,用戶群無法像短信、傳統語音電話那樣有龐大的用戶基數和高普及率。此外,電信運營商的傳統通信類業務有穩定性和安全性的保障,可以把這些業務植入企業信息化的流程中去,比如企業信息廣播式發送、呼叫中心等,這種優勢是即時通訊類應用無法匹及的,也是電信運營商讓傳統通信類業務老樹發新芽的一個重要手段。
優勢在手,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比較遺憾的是,目前,無論是“飛聊”還是“沃友”都只能跨手機操作系統平臺操作,但跨電信運營商網絡的操作仍未實現。面對互聯網企業的咄咄逼人,電信運營商必須清醒意識到花園圍墻的倒下只是個時間問題。因此,電信運營商除了關注內部競爭外,還要形成同盟,共同面對市場的變遷。要實現產品三個運營商之間的跨平臺互通,除了技術上的問題,各方之間的權益談判是關鍵,例如,可以推動新的富媒體的標準,逐漸取代短信標準。這個富媒體可集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業務于一體,在所有手機生產中就制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