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傳統的固網運營商對IPv6的需求緊迫,但實際上隨著對移動互聯網需求的迅速提升,IPv6也是決定移動運營商下一步成功的關鍵。上周,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在IETF(互聯網工程任務組)大會上呼吁IPv6應盡早發展。
據了解,在前期實驗室設備測試的基礎上,中國移動下一步將加大網絡測試,并將在下月初在CMNET上啟動IPv6網絡測試,測試將主要聚焦在雙棧和6PE/6VPE隧道技術。
發展LTE需要IPv6支撐
IPv4地址的短缺已經不是新聞。根據全球互聯網數字分配機構IANA的計劃,IPv4公共地址將于2011年年初分配完畢。此前中國移動一直在使用IPv4的私有地址,但現在也越來越暴露出使用私有地址的不足。
“我測算過中國IPv4地址量,不包括移動通信的互聯網接入,大概現有固網網民每人能拿到0.6個IPv4公共地址。中國移動此前用的是私有地址,但其逐漸感受到,私有地址有區塊劃分,跨界后會不好管理,此外還有越來越多的業務需要真實地址。”中國工程院鄔賀銓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大量啟用私有地址,導致現有一些移動業務存在地址轉換問題,增加了組網復雜度,也影響到業務開展速度和質量,這是移動運營商面臨的實情。
但對中國移動而言,對IPv6的迫切需求主要還是出于對未來布局的考慮。“對全球運營商而言,目前正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面對未來以50到100倍規模倍增的網絡流量需求,必須在現在這個時候做主要的技術革新,才能保證將來可以很快演進到新型網絡。”黃曉慶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針對未來的這一趨勢,中國移動提出了“WiiSE(無線互聯網服務環境:Wireless IP/Internet Services Environment)工程”,黃曉慶認為,IPv6、LTE和云計算是該工程中最重要的3個技術。
“LTE和IPv6都是下一代網絡的最佳演進方向,而只有IPv6才能支撐對LTE網絡的需求。”黃曉慶表示。LTE代表著“永遠在線”的網絡,這意味著不管是否有應用在使用中,只要用戶終端開機,就需要有IP地址分配到該終端。而據悉,2015年,全球將有3億LTE用戶。這還不包括物聯網興起對地址的需求,預計未來5年,由于物聯網的發展,會需要5.2億到9億個IP地址。
因此,IPv6是迄今為止唯一能解決IP地址短缺的可行途徑。鄔賀銓也表示,永遠在線、物聯網應用等需要大量IP地址,中國必須從IPv4向IPv6轉換。“尤其是對移動運營商而言,更應該盡快發展IPv6。”黃曉慶表示。
IPv6生態鏈尚不完善
但是,明知地址不夠,運營商目前也不能毫無顧忌地立即投資建設IPv6網絡。“現在大多數應用提供商還繼續在IPv4上發展,有能力提供IPv6服務的不多,因為無論是計算機還是手機,支持IPv6的還很少,所以內容和服務提供商根本不愿意轉到IPv6。”鄔賀銓向記者表示。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統計,截止到2010年3月,全球前1000名的網站中只有8%開發了IPv6服務,在前100萬個網站中,這一數據只有0.16%。這一情況也同樣困擾中國移動,中國移動方面用“IPv6應用嚴重短缺”形容現狀。
應用缺乏的最直接原因是終端的匱乏。據了解,雖然目前已經有一款支持IPv6的TD-SCDMA原型機(基于OMS操作系統),但還遠沒有達到商用要求。在2G終端中,雖有少數主流企業已經推出了支持IPv6的商用手機,但雙棧終端還需要發展,并且在測試中還暴露出這樣那樣的問題。
此外,即便是理應最早成熟的系統設備,也還不能說“商用準備完全就緒”。據記者了解,中國移動前一階段主要在實驗室對各類設備進行了測試,其中5個廠家中只有3個可以參加GPRS核心網設備測試,其他兩家目前的設備不支持IPv6,并且不知何時能支持,而參與測試的3家企業中,又僅有兩家的設備通過了測試。
IPv4應“牽引”至IPv6
業界,普遍認為,從現有IPv4網絡遷移到IPv6網絡將需要很長時間,在這個過程中,IPv6將與IPv4長期共存。那么,IPv6應該如何和IPv4長期共存?中國移動給出的方案是通過一定技術將IP數據流牽引到IPv6技術。
“5年前中國移動開始研發IPv6,3年前又開始BIH(Bump-in-Host)的研究,尋求方法向IPv6演進而不影響現有的IPv4業務,以保證既簡化我們的網絡和服務流程,又不影響現有IPv4的應用范圍和其互聯網環境。”黃曉慶向記者表示。BIH相當于IPv6和IPv4的一個共存方案,據介紹,在CNGI的框架下,BIH相關產品已經研發成功,目前已經開始準備試驗。“BIH是中國移動主導的,也是中國主導的,國內很多重要的技術公司都很積極,很多國際公司也都參加了。目前BIH在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下一步面臨如何推廣使用的問題。”黃曉慶表示。
“根據互聯網傳統,一個技術做出來后,用的人多了就成了標準,我們也希望沿革這種方式。”黃曉慶告訴記者,“從某種意義上講,BIH是中國產生出來的IPv6的有效的演進方案,我們希望它生根發芽。如果越來越多人用的話,這個技術就成功了。我們也決定把開發出來的知識產權通過開源模式貢獻給國際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