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OTT(Over The Top)是指在互聯網上面運營的服務,OTT的提供商不需要建立物理網絡,而是依托運營商提供的互聯網進行運營。我們熟悉的QQ、Skype、Google Voice等屬于OTT服務。這些服務與運營商的業務形成了直接的競爭關系。
本文是Rebtel CEO Andreas Bernstr m對運營商發展路線的看法。他認為運營商正處在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選擇什么路線以及選擇跟誰一起走十分重要。
電信運營商正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在OTT服務(Google Voice、Skype、Rebtel、QQ、微信等)的不小沖擊之下,其語音和短信業務的利潤都在持續下降—運營商必須探索可能的方案,尋找新的收入流。隨著該行業變得日益復雜和擁擠,運營商必須有一個機構來牢牢把握住自己未來的商業模式。他們最終會淪為話單搬運工(管道商)還是與OTT服務為伍,將可能的新收入納入懷中?
四股收入流
電信分析師Chetan Sharma說,電信行業曾經歷過三波不同的收入浪潮。首先是語音,然后是短信,最后是數據。
第一波和第二波收入浪潮在幾十年里制造了可觀的利潤,但現在,由于市場飽和以及消費者友好型的OTT替代方案的出現,這兩者都嚴重下滑。盡管許多業界人士將第三波視為改朝換代的現金牛,也有人認為運營商必須眼光長遠,關注第四波浪潮:OTT和增值服務(VAS)。
對“套餐”式數據捆綁變得習以為常之后,消費者自然會預期數據價格也會逐步下降而非提高。如果運營商猛然提價,可以想見消費者會群起倒戈至 Freedom Pop之類的服務,后者依靠的是Wi-Fi作為數據的主要來源,只有在沒有Wi-Fi的地方才切換至移動網絡。因此,盡管數據無疑仍是運營商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他們能夠榨取的錢也就到此為止了。更重要的是,這一塊的收入不大可能可以補償語音和短信的收入降幅。
隨著人們用手機做幾乎所有的事情—購物、支付、下載媒體,甚至查看自己的病歷,第四波浪潮正在迅速形成。事實上所以這些服務都不是由運營商而是第三方提供的。由此引發運營商的恐慌可以理解。許多甚至恐懼到壓制用戶使用服務—或者甚至徹底屏蔽用戶使用Skype(然后援引深藏于合同服務條款中的政策進行辯護)。
業界發現OTT的好處
2012年1月,英國的互聯網語音提供商協會譴責了移動運營商沃達豐、T-Mobile以及Orange這種反消費者的做法,令歐盟委員會的Neelie Kroes呼吁要提高透明度。此后歐洲似乎慢慢有了改變。
今年9月,瑞典運營商 Telia不僅放棄了對客戶使用VoIP服務的額外收費,甚至還為其引入了若干VoIP套餐。此舉暗示了運營商應當如何擁抱改革性的技術變化,應該如何滿足客戶的渴求,而不是阻撓他們。
的確,越來越多的運營商接受了這種觀點,也開始了與OTT協作的進程。幾周前,德國電信與在線音樂提供商 Spotify 合作,讓用戶可以在套餐中選擇后者無限量的音樂服務—甚至居然還不相應扣減用戶的數據流量。關鍵一點,這樣的交易不僅增強了運營商為客戶提供的內容,還馬上把OTT服務從競爭威脅或寄生蟲轉化為重要的業務伙伴。
當然此類合作也并不是前所未聞,此前沃達豐和Three在英國就跟Skype有過合作,AT&T跟Twilio聯合,Sprint則跟Google Voice結對。但此前多年許多此類的OTT合作或收購的問題是運營商往往是被動式的反應而非前瞻性的動作。一旦此類合作開展的更有效率則人人皆可收益:消費者有著更多的選擇,運營商的可以提供更多的東西,而OTT服務則可以讓自己的軟件貨幣化。
最近幾個月,運營商與其它行業的老牌企業也開始跨界合作潮。AT&T最近跟計算機巨頭IBM一起合作提供云計算資源給財富1000企業。這是一筆利潤可觀的投資。
在歐洲,西班牙電信在公司內部設立另一個新的部門,專門負責分析用戶跟蹤定位的數據然后轉手出售,挖掘其手頭海量的消費者實時數據然后進行貨幣化。
決戰時刻
OTT服務不是短暫的熱潮—相反,它們已經變得如此重要,以至于已經變成了電信行業第四波收入潮。運營商必須尋求與OTT服務的合作(或競爭),將那些努力貨幣化。如果做不到的話將會導致地盤盡失,最終淪為管道商。
為了維系自己的市場地位,運營商需要先行引領行業趨勢,以更加靈活的姿態來更快速地響應市場需求。他們還必須尋找機會與相關技術公司建立明智的合作關系。
運營商正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他們需要選擇的不僅僅是自己的道路,還包括前行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