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剛過,家住烏當區下壩鎮的羅佑晴發現自己眼部紅腫。和往常一樣,她坐一個小時中巴車來到烏當區人民醫院排隊掛號。五官科大夫檢查后作出診斷:急性結膜炎,口服加外用藥即可緩解。
在烏當區人民醫院醫保信息科科長張佐成看來,羅佑晴完全不用跑這么遠的路看病,在鄉鎮衛生院就能診治。而現實的情形是,在區醫院每天接診的1000余名患者中,有半數患者都屬于“無需跑路”的小癥候。
無論大病小病,患者都扎堆到區級醫院就診,導致鄉鎮衛生院醫療資源閑置、區級醫院人滿為患,不能把醫療資源有效施予最需要的病人,曾是阻礙烏當區醫療服務能力提高的一大“瓶頸”。隨著該區智慧醫療項目的實施,這一局面有望在未來兩年內被改變:烏當區將以實現全區醫療信息互聯互通,醫療資源、技術、診治有機整合為抓手,初步實現患者的分級診療和逐級轉診醫療。
“智慧醫療項目的核心,是建立一個區級衛生信息系統,并以系統為媒介,實現區域內所有醫療衛生機構的互聯互通。”烏當區衛食藥監局副局長秦德盛說,患者喜歡扎堆到大醫院就診,歸根結底是對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缺乏信任。系統搭建好后,區級醫院專家可在網上直接指導鄉鎮衛生院的診療工作。
以眼部不適的羅佑晴為例,她可以首先選擇在下壩衛生院就診。如果衛生院不能滿足就診需求,會把羅佑晴的病歷通過智慧醫療系統直接傳送至烏當區醫院,由區醫院專家作診斷。
初步預計在未來兩年內,烏當區將投入5000萬元用于轄區衛生信息系統搭建、鄉鎮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改造。“今年內,烏當區將首先完成疾控中心實驗室設備的購置、4所鄉鎮衛生院與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標準化改造,為智慧醫療項目的推進打好基礎。”秦德盛說。
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借助醫療IT技術實現患者在不同醫院的在線轉入、轉出和醫患之間的在線交流。基于這一點,在智慧醫療項目推進過程中,烏當區將重點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檔案建設工作。“今年內,有38所基層衛生室的改造及設備購置工作將有針對性地展開。”秦德盛說,基層衛生機構的醫療檔案建設,有助于實現患者的體檢、檢驗報告在區衛生信息系統中流通,方便醫生查看,也避免了重復檢查。
如今,隨著轄區智慧醫療項目的有序推動,烏當區提出力爭到2016年實現60%病人不出鄉鎮、90%病人不出區的目標。
在烏當區智慧醫療項目的構成中,實現分級診療只是一個基礎。在這個系統上,更多的事情將成為可能。比如,下一步可能會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檔案——患者通過網上檢索健康檔案,實現自我健康管理;醫療機構之間則可通過共享診療信息、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降低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