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MWC(世界移動通訊大會)在西班牙的巴薩羅那召開,本次大會除了各大移動通訊廠商,發布自己的新產品和新概念外,最重要的就是確定了5G通訊技術的運用,當然我們都知道5G的傳輸速度更快,那么它的到來可以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什么新的體驗呢?
5G將開啟全新的出行方式
要知道1G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是以模擬技術為基礎的蜂窩無線電話,隨后2G帶來了短信,3G帶來了互聯網瀏覽,4G則使其速度更快。如今的5G通訊技術已經來到我們身邊,本次的MWC上,華為、OPPO、小米等中國通訊企業先后發布了具有代表性的5G手機,不難看出5G技術的應用,是一個必然趨勢,當我們擁有了更加快速的數據傳輸介質后,我們的生活也會發生變化,對于汽車行業又會帶來哪些新技術的衍生呢?(今天我們對于MWC上發布的新手機和電腦等產品,就不過多解析了,詳情請關注鈦媒體MWC專欄)。
縱觀世界車企們正在和各大IT、通訊企業緊密合作努力開發出更快的車機網絡,比如大眾的新MEB EV平臺就已經將5G通訊所需要的硬件安裝在新的平臺中。
還有哈曼正在研發被稱為交通信號燈速度優化建議的技術,幫助司機根據紅綠燈信息調整時速,此外還有交通違規和道路指示牌提醒、道路施工警告等。
除了跟城市網絡擁有更好的連接性帶來更快的道路信息共享外,5G技術對車機娛樂系統的功能提升也是可預見的,視頻播放甚至實時在線游戲將給乘客帶來更多樂趣。
虛擬駕駛艙
TOP·1:虛擬座艙將提升駕駛輔助功能
車輛在道路上行駛遭遇的情形是復雜多變的,事實上我們不能給車輛設定在不同環境下的應對程序,即便可以把相對應的程序輸入進去,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 其一是設定程序和編程所消耗的時間是非常漫長的,其二是龐大的數據量需要存儲,要是遇到緊急情況,還需要以非常快速的反應完成數據的調配和運算。
當我們在今年的1月份的CES上看到奧迪和紅旗發布的虛擬座艙后,就知道如今的模擬器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調查大量可能的場景來解決問題,并以閃電般的速度對其進行處理。常見的做法是利用安裝在車上的各式各樣傳感器,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隨時來感應周圍的環境,收集數據,進行靜態、動態物體的辨識、偵測與追蹤,并結合導航儀地圖數據,進行系統的運算與分析,從而預先讓駕駛者察覺到可能發生的危險,從而大大提高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的安全性。
通過高速的數據傳輸和處理車輛可以擁有更可靠、更能應付現實駕駛情況的駕駛輔助系統,例如自主緊急制動(AEB)、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
快速充電
TOP·2:充電速度更快
如今的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電子產品都是鋰離子電池給其提供電量,比如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車汽車的燃料電池組等。
鋰離子電池在本質上是不能快充的,充電過快的情況下電池容易受到損壞。在大倍率充電條件下,正極材料的晶格容易受到破壞,負極石墨片層同樣也可能受到損害,這些因素都將加速容量的衰減,從而嚴重影響動力電池使用壽命。因此,嵌入式反應的本質特征決定了鋰離子電池并不適合高倍率充電。研究結果已經證實,快充快放模式下單體電池的循環壽命將大幅下降,并且在使用后期電池性能顯著衰減。唯一可以快充的是鈦酸鋰電池(LTO),但其能量密度很低,不適合長續航要求的電動車。
現今的公共充電樁以高速率充電,直到電池電量達到80%,由于上述原因會自動退回到更慢的速率,以免損壞電池,這也是電動車續航不足的一個原因。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科研機構借助5G的傳輸速度這一特點,研發出來一個能精確模擬電池的玻璃,通過使用電子順磁共振光譜(EPR)的過程,可以準確觀測到電池內部電鍍的積累量,也能借此更準確地預測嵌入式反應進行并降低快速充電期間保護電池所需的余量。
簡要說明,以前由于鋰離子電池的特性,快充至80%就得改為慢充以保護電池,如今由于電池內部反應的可被觀測,可以人為地調整充電速度,也就實現了更快速的充電效果,但是電池壽命就會相應的縮短。
倍耐力智能輪胎
TOP·3:智能輪胎
世界上知名的幾大輪胎制造商倍耐力、米其林、馬牌,一直致力于研發出一款智能民用車輪胎,它會實時監控,輪胎的胎壓、抓地力、溫度、磨損程度、路面積水情況、還可以針對不同路面輕微調整輪胎的硬度。
目前的智能輪胎我們也只能在賽車上看到,就拿F1賽車舉例子來說吧,使用倍耐力輪胎參賽的F1賽車,都會使用帶有多種傳感器的輪胎參賽, 但是車隊通過輪胎內部的傳感器檢測輪胎實時狀態目前還是做不到的,因為4G數據傳輸的限制,使得輪胎數據的更新要延遲30秒到45秒左右,要是5G得到使用我相信這些數據就會實時傳送了。
在民用車領域方面,日本輪胎制造商Falken(飛勁)已經推出一款智能輪胎,由液態法呢烯橡膠(LFR)制成,可以幫助輪胎保持更長時間的高效工作。該公司聲稱其濕抓地性能可在12,000英里(19312.128公里)內保持一致,耐磨性提高51%。此外,Active Tread技術可感知道路狀況并檢測潮濕和低溫,使胎面更快速的適應路況條件。
德國大陸集團也在為馬牌試驗智能輪胎和嵌入式傳感器。駕駛員有時會低估輪胎的重要性,新技術有望提高抓地力和對路面的快速適應性,減少磨損并提高安全性,當智能輪胎技術普及后相信很快就可以實現與自動駕駛的交互。
5G加持下的自動駕駛
TOP·4:高級別的自動駕駛真有可能實現
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成果在近些年不斷得到展示,上文中的5G技術、模擬器技術、智能輪胎技術也有望加快自動駕駛技術的真正到來。
現階段,作為輔助駕駛性質的L2和L3級別自動駕駛已經使用在少量車型中,為解決駕駛者日常行駛的需求。為什么自動駕駛不能大面積的使用呢?
從技術角度來看4G網絡的數據傳輸速度遠遠滿足不了,實現自動駕駛需求的數據運算、調取和傳輸速度非常快,當各大車企都把實現自動駕駛的數據傳輸基礎的希望寄托在5G身上時,這個比4G快十倍的通訊技術在今年的MWC上得到了實現,當5G全面商用化后,智能駕駛領域會出現非常多的L3或L4級別的產品,至于L5級別的自動駕駛也許可能會繼續保持概念階段,等待更加快速的通訊技術來實現,當然越來越多國家的立法者也在考慮自動駕駛汽車法律上的問題。比如英國在2018年更改了法律,允許車輛在公路上使用類似遙控停車這樣的設備。
車載全息影像
TOP·5:更好的車載觸屏和全息投影體驗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旨在簡化車機控制的技術在操作體驗上卻變得更糟,但觸摸屏侵入汽車市場,取代按鈕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
20世紀90年代,隨著汽車獲得更多功能,車廂中微小按鈕的擴散已經失控,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和大多數人的新生活方式,設計師認為他們有了答案。
目前大多數觸摸屏的問題在于沒有觸覺反饋,無法感受到正在觸摸的東西,這就會迫使司機將目光轉移到屏幕上去。如今一些車廠如奧迪、保時捷等和一些配件廠如大陸、博世都在努力讓觸摸屏擁有更出色的機械反饋。大陸的3D Haptic觸摸屏具有引導通道功能,可以幫助引導屏上操作,并在按下按鈕時以脈沖或振動的方式形成觸覺反饋。
增強現實(AR)技術是人們在進一步開發的技術,大眾公司在去年的日內瓦車展上展示了一款3D全景增強現實系統,將全息菜單與ID Vizzion概念車的手勢控制相結合使用,不過用戶還得帶上一個專用的3D眼鏡。
在最新的A級上,奔馳與哈曼合作開發的MBUX信息娛樂平臺也引入了增強現實(AR)的車載導航系統。
AR-HUD的概念也提出已久,最初從飛機的抬頭顯示系統得到靈感,加上增強現實技術的發展,將各種相關信息的虛擬圖像投影到擋風玻璃上,科技感和便利性都能得到突破。目前包括寶馬、本田、大陸、哈曼、偉世通、WayRay等企業的AR-HUD項目都在研發階段,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總結
2019年,5G時代的大數據將會引入到車內,不僅能提升汽車的駕乘體驗,同時也會提升行車的安全。如高速收費信息、RTTI、紅綠燈信息、動態停車場/位信息、以車作為身份的授權、消費支付、服務訂閱、車車通信等信息都會被汽車所接受,以這些數據信息進行運算處理提供更好的行車體驗。
此外5G是能夠助力V2X通訊,其超低時延、大容量連接、超高速率的特點將會為無人駕駛加速。5G的端口時延從平均50ms下降到10ms內,同時1平方公里內能同時連接100萬個網絡,這些技術優勢可以滿足智能交通和自動駕駛的要求。
5G將會具有更強的性能、更多的場景和全新的生態,這必然會引發新一輪的市場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