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40年,滄桑巨變。中國從百廢待興到異軍突起,一躍成為國際舞臺上的強者,在如今的數字時代勇立潮頭:電信用戶和網民數全球遙遙領先;企業、民眾上網速率躍居世界前列;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基于網絡的“新四大發明”舉世關注……很多人并不知道,這一切成績的背后,都離不開國際通信網絡的支撐。40年來,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催生的需求和機遇,我國的國際通信網絡也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強力承托起這個基于網絡的“新時代”。
回首這40年,幾乎是困于“谷底”的中國通信業究竟是如何破冰,實現了逆襲?如今又取得了怎樣的成就?脫胎于中國電信業母體的中國電信公司一路走來,一路見證。近日,《人民郵電》報記者走訪了原中國電信國際部總經理王洪建、原中國電信國際工程處處長姚寄東、現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國際部總經理兼中國電信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小鋒和網絡發展部總經理常衛國等人,還原了40年來中國電信國際通信網絡的發展歷程。
不堪回首
國際通信發展嚴重落后
提起改革開放前的國際通信情況,王洪建說得最多的關鍵詞是“封閉”“落后”。
1949年前,我國國際通信網以上海為中心,與20幾個國家建立了26條無線電報電路、兩條無線電話電路和1條無線傳真電路。1949年后,我國又先后與部分國家建立了無線電路及架空明線電路,國際通信網絡向北京延伸。“十年動亂”期間,我國通信事業發展基本停滯。而同期國外通信技術和業務卻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先進的衛星通信和海底電纜為各國提供了大容量、高質量的傳輸電路,通信質量顯著提升,通信費用也大幅降低。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先是尼克松訪華,后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全球掀起了與我國建交的高潮,我國也由此打開了與世界交流與合作的大門。這也讓我國通信從業者切身感受到了國內外的差距。1971年,尼克松訪華前夕,美國方面了解到中國國際通信的條件后,提出自帶衛星通信地面站解決尼克松與美國的通信問題。尼克松訪華期間,由于北京市通信網絡能力不足,隨行的新聞機構根本無法在駐地將拍攝的照片傳回美國,“我們的通信保障人員只好取了照片,專門派人送到北京電報大樓的傳真室,才能傳到美國。”王洪建回憶稱。當時,為了維護我國通信主權,我國提出通過先租后買的辦法獲得美國的衛星通信地面站,由我國負責通信運行。這樣一來,既解決了中美外交解凍期間的通信需求,又使我國有機會接觸到剛剛成熟的衛星通信技術。抓住這一時機,我國先后在北京首都機場和上海虹橋建立了兩座臨時衛星通信地面站,開通了中美之間直達無線電報、電話和傳真電路。
隨著我國對外合作交流活動增多,我國的國際通信能力問題愈發凸顯,很多大事要事期間根本無法保證通信需求,不僅速度慢、通信質量差,線路的暢通有時都很難保證,有緊急通信需求時只能被動地依靠美日等國進行技術協助。
改革破冰
全面建設國際通信網
回想那個年代,盡管閉塞已久,但一些敏感、有識的通信人已經意識到了國際通信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尼克松訪華后,我國看到了自身國際通信能力的巨大差距,開始奮起直追。
王洪建介紹,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和指導下,我國先后引進了四個標準衛星地面站,通過太平洋和印度洋衛星與世界主要通信公司建立了直達通信,不僅滿足了當時使用的電報、電話等一般業務需求,還可以滿足數據、廣播及電視直播等多項業務需求,國際通信能力顯著提升。
但對于一個正蓄勢待發的大國來說,這顯然遠遠不夠。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對外經貿活動顯著增加,我國企業要“走出去”,外資要“請進來”,最根本的一大基礎就是通信。在很多地區,外方都提出要三通:通水電,通公路,通電話。這就要求我國必須盡快改善國際通信能力。
而我國當時的現實狀況是,民眾打國際長途電話極其艱難。北京的居民打國際長途要到復興門長話大樓的電話間里打,每次都要在柜臺等上幾個小時,即使接通了,由于通話質量不佳,也要扯著嗓門吼。而許多外地人為了打上一個國際電話,要輾轉坐車到北京,再等上幾天才能重復上面的流程。曾任中國電信國際工程處處長的姚寄東回憶,20世紀90年代初,即使是撥打國內長途電話,也要靠手搖設備一段一段接續才能接通電話,打一個清晰的國際電話則更是艱難。某次因工作需要,姚寄東需要打電話到匈牙利,足足搖了2個小時才搖通對方的號碼,但是因為國際通信線路太差,卻根本聽不清對方說什么。
這樣的現狀顯然已經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最突出短板,嚴重制約了招商引資,國際通信能力成為當時亟待解決的發展要務。對此,我國制定了以我國為中心的國際通信網絡規劃:以上海和廣東汕頭為國際海纜登陸站與經轉中心,向東經太平洋到美洲,向西經亞太、中東、印度洋到歐洲,初期先建6條海纜、兩條陸纜,加之京滬穗的衛星電路,初步形成以國際海纜為主、衛星為輔的國際通信網絡,真正實現國際化。時任中國郵電電信總局(即中國電信的前身)處長的王洪建見證了那段國際通信能力大發展的時期。
第一,我國積極參加國際通信組織活動,包括國際電信聯盟、亞太電信組織、國際通信衛星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第二,積極參加雙邊或多邊國際通信會議;第三,與意大利電信、德國電信、日本NTT等國際巨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立海外聯合“戰隊”;第四,率先走出去,建立海外公司,成為拓展業務與對外合作的橋頭堡,并提供了培養國際管理人才的基地;第五,我國不失時機地參與購買國際海纜容量,并與國際企業合作建設陸地光纜及海底光纜。
這是我國國際通信能力建設走出的關鍵一步。一同參與了開疆拓土的姚寄東回憶,當時頻繁出差,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時間都在國外,但就是這樣高強度的工作換來了顯著的成效。
1993年12月,我國參與建設的首條海底光纜——中日光纜建成開通。
1996年,中韓海纜在山東青島登陸,全長549公里,傳輸速率560Mbps,共兩對光纖,對外出售容量。當時中韓剛建交不久,這是首個兩國合作項目,為此還發行了紀念郵票。
1997年,我國參與建設的環球光纜(FLAG)建成并投入運營,這是第一條在我國登陸的私營國際海纜,標志著整個亞洲地區的國際通信建設邁入“騰飛”階段。
在國際通信網絡建設領域,我國從零起步,逐步了解了國際通信網絡合作建設的“游戲”規則、技術標準、發展規劃、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情況,逐漸跟上了領先梯隊的腳步。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基本建成了以國際光纜為主、以衛星為輔的國際通信網,為我國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網絡基礎。
飛速追趕
從參與者到主導者
雖然參與了多條海纜的投資與建設,但王洪建回憶稱,當時中國電信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不掌握海纜建設的主動權,只是被動地“購置容量”無法從實質上提升我國的國際通信網絡建設水平,應對國際通信行業不斷增加的服務需求。為此,要想真正在國際通信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首先要具備強大的話語權。
1992年,時任郵電部副部長朱高峰提出建設亞歐陸地光纜的設想,設計路線是由上海經新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克蘭、匈牙利、波蘭、奧地利至德國。今天再回頭看,這條陸地光纜與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謀而合。
王洪建清楚記得當時的工作場景:只有三個人的工作小組,21天跑遍7個國家進行談判與斡旋……種種不利條件都對電信工作人員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唯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正是有了這來之不易的首捷,電信人更堅定了一定要在國際海纜建設上掌握話語權的決心。
因此,中國電信主動出擊,在1996年主動發起建設中美直達海底光纜。這條光纜由中國電信、日本KDD和NTT、美國AT&T和MCI等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40家運營商共同投資運營,1997年開始建設,2000年開通,呈環形網絡,共有九個登陸點(我國上海崇明和廣東汕頭均為全登陸),總長約30000公里,能解決100萬路電話的通話需求。中美海纜系統作為中美間第一條直達海纜,曾是中美和東亞容量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海纜,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
更具歷史意義的是,中美海纜的建設,打破了美日運營商長期以來壟斷海纜建設的格局,中國由此成為國際海纜領域的耀眼新星。在此次建設中,作為主導方的中國電信不僅要面對建設經驗的不足,還要頂住發達國家“技術封鎖”的壓力,背后是參與者付出的無數艱辛。王洪建率領的團隊在此次國家級的通信“爭奪戰”中所體現出的“中國智慧”與大國魄力,最終成為哈佛大學商業管理課程的經典案例。記者看到,在一份頗具年代感的18頁報告中,哈佛大學詳細分析了中國電信如何打破了AT&T的壟斷,對市場挑戰者——中國電信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條具有歷史意義的海纜也成為中美建交之后的一件大事,被多國主要媒體廣泛報道。
成功逆襲
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首戰告捷,一鼓作氣。
此后,中國電信再度發起建設了亞太二號光纜網絡(APCN2),全長19000公里,共有10個登陸站(含上海崇明、廣東汕頭),2001年投產。這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電信在海纜建設領域的地位,提升了我國運營商的國際話語權。
中國電信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小鋒告訴記者,從1998年以來,中國電信又參與投資建設了13條新海纜,其中中國電信主導建設了5條,并在3個海纜組織里擔任了管理委員會主席的職位。目前,中國電信的國際陸纜已與絕大多數周邊國家和地區直接連接,與12個國家開通了55套傳輸系統。截至2018年11月底,中國電信現役國際海纜總數達39條、國際陸纜達21條,投資建設國際海纜權益容量達到70Tb/s。截至目前,境外網絡節點達到100個,總中繼帶寬超過了50Tb/s。可以說,中國電信已經全面建成了覆蓋全球的國際通信網,通信能力顯著、持續提升。
記者在一張中國電信全球網絡設施圖上看到,數十條海陸纜縱橫交錯,將我國與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連接起來,眾多海陸纜在上海、廣東等地交匯,這也使得更多周邊國家和地區能通過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互聯。“就全球通信來看,亞太地區原來有三個樞紐: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這些年我們充分考慮中國幅員遼闊、接壤國家眾多的特點,把大中華區打造成為一個大樞紐。”鄧小鋒透露,未來,這個大樞紐還將進一步強化,配備更豐富的路由。
未來5年,中國電信還將規劃和建設5條新海纜,增強亞洲內部、亞歐之間、亞非之間、亞美之間的國際海纜連接。在陸纜方面,中國電信將通過雙邊和多邊跨境系統實現與近鄰國家的縱深連接。同時,中國電信也在圍繞亞太網絡樞紐戰略,規劃和建設國際海陸纜一體化的國際網絡系統。
鄧小鋒告訴記者,中國電信目前還在推進新絲路陸地光纜計劃,與其他運營商合作建設更豐富的路由,實現更短、更快、更安全的國際通信連接,以便為當前追求高速、低延時的客戶需求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同時,中國電信計劃明年建成瓦罕走廊光纜系統。
中國電信國際有限公司網絡發展部總經理常衛國是在國際光纜領域做了20余年的專家,他表示,相比于以往的通達性,如今國際光纜建設的另一個重要之處在于規劃國際網絡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中國電信近年來的國際通道規劃都采用多路由設計,保證在骨干路由方向任何一條陸纜或是海纜發生故障時,國際通信都不受影響。
如今,中國電信中美、中歐間通信均已有多達七條主力通道,亞太地區內部也有五條主力通道。由于技術的進步,新建的國際海纜系統容量與最初建設的海纜已不可同日而語,以中美海纜為例,2000年開通的中美海纜系統的總容量為80Gb/s,而最近投產的新跨太平洋海纜系統的總容量是24Tb/s,是首條中美海纜系統能力的1006倍。
高效穩定可靠的國際通信網絡已經成為中國電信在海外地區的一個成功標簽。2006年12月26日中國臺灣7.2級地震導致臺灣海峽大部分海纜中斷,很多運營商完全失去了國際通信能力。盡管中國電信也受到了較大影響,但由于海纜建設時充分考慮了災備因素,依然有網絡迂回連接能力。為此,日本運營商與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的多家運營商和金融機構等均向中國電信尋求緊急通信能力支援。由于海纜維修周期長,這種援助持續了數月之久。
“我們原來的國際通信那么薄弱,今天,中國的國際通信行業真是揚眉吐氣了。”鄧小鋒和常衛國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中國的國際通信水平已經在全球處于較高水平,國際傳輸網和互聯網四通八達、連接世界,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奠定了堅實的通信基礎和保障。
不止通達
綜合能力全面提升
“國際通信能力的提升不僅僅在于網絡的通達能力,只有在運營和服務等各個方面都提升了能力,才真正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競技的實力。” 常年外派海外的鄧小鋒與國際強企接觸很多,感觸也更為深刻。
正是因為很多年前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中國電信在國際通信能力建設方面并不止步于網絡的通達和可靠要求,還有整體能力的提升目標。
早在5年前,中國電信就對國際業務進行了重組,成立專門的國際公司,將集團的原海拓部和原中國香港、美洲、歐洲三大海外公司納入統一的框架下,統一產品、統一業務模式、統一流程、統一管理,實現一體化運營。自此之后,中國電信的國際業務發展顯著加速,并成功實現了從只賣跨境資源到多產品、全方位服務的突破,在全球設立的分支機構也從幾個大幅增至40多個。
這些年中國電信國際業務每年都有兩位數的收入增幅,在多數海外運營商國際業務都是負增長或個位數增幅的當下,這一成績可以說相當不俗。但鄧小鋒認為,除了業績,更重要的是綜合能力的提升。除了網絡能力外,國際公司在對標國際強企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身不足,努力追趕,形成了持續改進的自我支撐能力、自我響應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同樣重要的還有國際影響力,即作為走出去央企、“國家隊”代表在海外運營時的能力和風度。中國電信主動聯合有關國家合作伙伴,推動和發起多條“一帶一路”區域、亞太區域的國際大型海纜項目、跨境陸纜項目,有力地提升了我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通信能力。鄧小鋒強調,從事國際業務,在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同時,更要有敏銳的全球視野、寬闊的胸懷以及對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尊重。中國電信全球員工本地化率達90%,在海外市場始終遵守當地法律法規,有序競爭。
此外,國際光纜的維護能力也是衡量一家運營商國際通信網絡能力的重要指標。目前,全球國際海纜的海域主要分為七大維護區。在我國所屬的橫濱維護區,中國電信的海纜公司是三家維護船隊之一。2016年G20杭州峰會前夕,TPE海纜崇明段發生中斷,盡管故障點位于修復難度大的淺灘,且正臺風肆虐,但中國電信僅用16天就修復了海纜,較之海纜數月的常規修復期,可謂神速,也凸顯其維護能力之強。這也再次體現了中國電信國際維護團隊不怕困難、勇挑重擔的拼搏精神。
多年來,在國際通信領域的深耕有口皆碑。中國電信參與的SMW5(亞歐5號)海纜已連續三年分獲年度最佳海纜項目獎、年度最佳工程獎和年度最佳經營獎,這在國際海纜界是從未有過的先例。近年來,中國電信在國際海纜組織中承擔了越來越多的主導角色,如中國電信擔任了SMW5、APG和NCP海纜的管理委員會主席或聯合主席,并在APG、NCP和APCN2等海纜組織中擔任了投資、采購和維護委員會的主席和聯合主席。這些都是國際海纜界對中國電信的高度認可,也是中國電信對國際海纜界的貢獻。鄧小鋒表示,中國電信國際通信業務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集團上下各級領導、各部門、省區市公司的大力支持,更是包括國際公司全體員工在內的電信幾代國際通信人努力拼搏、開拓進取、辛苦付出的結果。
40年磨礪
中國電信人前赴后繼
在這些光鮮成績的背后,必須說的是無數中國電信人的汗水和付出,甚至是犧牲。
中國巴基斯坦陸地光纜系統今年開通,為我國連接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南亞地區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通道,并為進一步連接中東、非洲、歐洲提供了全新的通道。這條光纜穿過了幾百公里的無人區,途經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建設難度空前大,推動了十年才得以完工,將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尼泊爾光纜的建設更為曲折,因為地震、泥石流等災害,三年三斷,中國電信不得不三次更換路徑,重新建設。經過三年半的艱辛努力,中尼光纜終于在今年初開通,又為我國通往南亞打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時也大幅提升了尼泊爾的國際通信速率,顯著降低了尼泊爾移動互聯網流量費用。
已經投入運營的SMW5(亞歐5號)海纜有個別名——“Happy 海纜系統”,這背后是一個令人痛心的故事。為中國電信境外網絡建設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原中國電信國際部處長張華蓮,生前一直擔任SMW5海纜管委會主席一職,為該條海纜建設付出了大量心血。2014年3月8日,她在參加完該條海纜的簽約儀式后乘坐馬航MH370航班返程,不幸遇難。SMW5海纜組織專門在其網站上設置了懷念她的網頁,并特別以張華蓮的英文名(Happy)為這條海纜命名。
每個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有不平凡的艱辛。正是這些鮮有人知的付出,一點點匯聚起了中國電信的國際通信能力,也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一個個不能忘記的故事。
* * *
在王洪建家里,珍藏著大量珍貴的資料——當時的一些老照片、老布什等政要的感謝信、各國媒體報道剪報,其中包含大量已經泛黃的《人民郵電》報。在這些珍貴的史料中,我們能感受到中國國際通信事業破冰的艱難,也驚嘆于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國際通信能力的跨越式發展。“跟國際通信領域的第一集團相比,我們最開始是望塵莫及,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趕可以望其項背,現在已經可以同場競技了。”如今依然奮斗在國際通信戰線上的鄧小鋒一路走來,感慨良多,“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不能否認,我們與最頂尖的運營商還有差距,還需要繼續追趕。”作為老國際通信人,王洪建也幾度表示,祝愿中國電信國際公司日益強大,早日成為世界最頂尖的國際公司。是的,40年來,我國國際通信網絡從零起步,成績斐然,近五年來更是加速追趕,趕超前人。但電信人的眼光始終向前,前路還很長,中國電信正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