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好奇心是如何促進量子技術發展的?在昨天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透露,我國未來將發射更多量子衛星,形成量子衛星群,實現大容量傳輸,并用于深空探測。
首次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但有些認識還有待填補。”潘建偉說,貝爾的理論提出之后,世界各國的科研小組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量子力學和量子隨機性經受住了相關的實驗檢驗。但在整個測量過程當中,可能并沒有辦法來實施隨機的選擇。“儀器本身可能也會有欺騙性的信號。”
2016年8月16日,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科研人員僅用1年時間提前完成科學目標,實現了星地之間1000公里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并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榜首。此外,利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首次實現距離達7600公里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并利用共享密鑰實現了加密數據傳輸和視頻通信。該成果標志著“墨子號”已具備實現洲際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為未來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奠定堅實基礎。
光子通信將用于“深空探測”
“量子衛星作為一顆低軌衛星,無法直接覆蓋整個地球。為實現高效的量子通信,我們必須發射更多的衛星,來形成一個量子衛星群。”潘建偉在談到未來的計劃時說,希望能夠更好地實施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從而可以進行更高分辨率和大容量傳輸。潘建偉提到,希望通過全球合作,產生更好的項目,比如說,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建立起一個超長的糾纏分布新項目。
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衛星總指揮王建宇此前也曾透露,我國將在未來的深空探測任務中采用光子通信技術,讓地面接收到來自宇宙深空的信息,還將發射軌道更高的量子通信衛星,力爭實現10000公里級量子通信,通信范圍覆蓋全中國,讓星地間量子通信進入應用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