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4歲的張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交通大學預科班。在交通大學7年時間的學習,奠定了他一生事業的基礎。1936年,23歲的張煦考取了國家公費留學生,進入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學習,專攻長途電話通信。1940年,張煦完成學業回到祖國,開始通信科學的教學和科研。他將自己在國外做實驗形成的一套設計實驗報告,編成《電信網絡設計》一書公開出版,供大家學習參考。隨后,張煦受聘在母校交通大學講授無線電課程,傳授理論和技術,開中國通信科教事業之先河。
在張煦從事通信科技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的50余年里,通信科學與技術從五個方面發生了重大演變:一是從電子管過渡到晶體管,從分立器件過渡到集成電路,從微電子技術引伸到光電子技術;二是從模擬通信過渡到數字通信;三是從銅線電纜過渡到光纖光纜,即由電通信向光通信發展;四是計算機在通信中的應用,使機電式縱橫制交換機過渡到電子式儲存程序控制交換機,模擬交換過渡到數字交換,電路交換過渡到分組交換;五是話音、數據和圖像等各種信息業務的數字信號被綜合一起傳輸和交換。
張煦在學術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創造了眾多“第一”:國內第一本全面介紹長途載波技術的教科書《長途電話工程》;率先開出“晶體管電路”課,編著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最早教材《晶體管電路分析》和《載波機中晶體管電路計算原理》;翻譯出版《數據通信原理》《數據傳輸》和《通信傳輸系統》3本美國名著,其中《數據通信原理》是國內出版的第一本關于數據通信的系統教材。
工作之外,張煦的日常生活卻十分節儉,布鞋中山裝穿了幾十年。他將畢生精力都用在教授學生、閱讀書籍和撰寫科普文章上。20世紀90年代,八十多歲的張煦仍堅持為學生上課,他幽默地說,“八十尚不老,猶可登講臺”。
2015年9月12日,張煦在上海逝世。他一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和教育事業,傾其畢生精力投身于通信工程科研和教育事業。“勤奮思考,簡單生活”是他一生的座右銘,亦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