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的人,自然得交往,親人朋友之間就更需要多走動、常溝通。然而在前互聯網時代,山一程、水一程,交通不便利,走動費時費力、代價太大,但溝通又是必須,否則遙遠的朋友會淡漠、相隔的親人會疏離。更為嚴重的是,心儀的姑娘會跑掉。于是,人雖不能至,可自己所表達的意思卻可以到,“見字如面”的書信就成為延時通信時代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
書信是延時的,可信函在路途耽擱的時間也不能太長。總不能人自己已經到家了,信還在路上吧?聰明的人因此想出了各種加快信件到達的方法。
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晉初年,江南才子陸機剛到都城洛陽做官,老婆兒子不在身邊,每每“舉頭見明月”,往往“低頭思故鄉”,一個人“孤單、寂寞、冷”!即使寫好了信,清貧自愛的陸機也沒錢讓人寄。有天晚上,陸機突然靈機一動、對隨身從老家帶來的黃狗說“老兄,你能幫我給家帶封信嗎?”沒想到這只狗點點頭、答應了。而且,人需要來回四十天的路程,這只狗竟然只用了二十天,還帶了回信來!
“見字如面”,只是因為由于空間的距離、時間的阻隔,見不了面。
傳說當然只是傳說,信鴿、驛馬卻在歷史上一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上,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鴿子還偶爾在小范圍里充當著信使的功能。1993年出版的小說“廢都”中,作家莊之蝶和唐婉兒的約會不是還讓信鴿傳遞信息嗎?然而,這或許是文學作品中最后一次這樣描述信鴿,因為,在“廢都”出版的第二年,中國就已經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了!
人類從此進入了即時通信時代!
當人們在寫信時人們在做什么?其實,當人在寫信的時候,他是在進行一種相對嚴肅的文學創作。因為要形諸于筆墨,所以可以字斟句酌;因為要書寫于紙張,所以可以認真莊重;因為要延時到達,所以可以修改修正。書信不止承載了感情、凝聚了心血,更寄寓著相互交往的共同時光。
書信是什么?對于丘遲來說,書信是寫給陳伯之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對于杜甫來說,書信是向老妻報平安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對于魯迅來說,“兩地書”是對于許廣平家長里短的愛與關心;對于傅雷來說,書信是對于兒子傅聰學習與未來的呵護和期望;對于病重的蕭紅,書信是對于年少弟弟的信心與期許“有你們在,中國就不會亡”;書信還是延時通信時代的人們給“同桌的你”的怯生生的愛慕“誰看我給你寫的信,誰把它丟在風里”。
與即時通信時代電話的口無遮攔、微信的隨便隨意相比,延時的書信代表的是自己相對比較美好的形象。因而,當還沒踏入婚姻“圍城”的方鴻漸與心愛的唐曉芙談戀愛的時候,方鴻漸寧可寫信也不打電話;而分手的時候,唐小姐要把方鴻漸以前寫給自己的情書打個包退回來。分手了,彼此的形象也漸趨于消亡!
“見字如面”,分手了,退回的信也就意味著不必見面!
問題是見與不見,書寫的文字依然還在!塵封的感情宛如歷久彌新的琥珀,故事還在。所以,明星讀信節目“見字如面”在一群已泛濫成災的真人秀和低幼類節目中就一方面是形式的創新,另一方面是感情的懷舊!
所謂形式的創新是指在視頻里讀信。書信屬于延時通信時代的傳統媒介,網絡視頻是即時通信時代的新媒介,但在視頻里讀信則使得傳統的書信媒介成為視頻新媒介的內容。麥克盧漢老先生的預言再一次得到驗證,“沒有一種媒介可以孤立存在,任何一種媒介只有在與其它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凸顯自己的意義和功能”。一種媒介成為另一種媒介的內容,這樣的結合充分讓兩種媒介彼此相融、推陳出新,煥發出全新的風采與價值。 據說“見字如面”英文原版的節目叫“Letters Live”,可能也有古老的書信在現有的媒介環境里重新復活的意思吧?
懷舊則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情感模式。對于年華逝去,懷舊無疑具有濃重的個人色彩;對于過去的共同記憶,懷舊則明顯昭示強烈的社會意義。尤其在浮華而又彼此行色匆匆的當下,微信微博的交流雖然直白卻難以真誠,互相的交往即使面對面也變得心不在焉,原本目的是促進溝通的過多社交工具反而在很多時候降低了溝通的效率、成為交往的障礙!所有這一切是我們所希望所要的嗎?現實讓人焦慮,往事卻可回味!蘊含了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書信順理成章成為可資懷舊的依托與憑據,“見字如面”,明星所生動呈現的書信于是讓浮躁時代的人們重溫了一把過去的美好情感。
或許,“見字如面”最恰當的解釋屬于木心: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
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