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時代,社交的作用反而變得更為微弱了。不管是微博,微信,還是其他的社交網絡工具,你肯定都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新加“好友”向你推銷。除非你設置不看對方的朋友圈,否則你會看到滿屏的曬旅途風景+曬娃+推銷。推銷、推銷、推銷,忽悠、忽悠、忽悠,這樣的社交要能起作用,也實在太有些說不過去了。
美國財經作家、資深財務顧問德里克·科伯恩所著的《社交無用》一書,將社交定義為“任何能夠增加人際圈的價值,或/和增加你為人際圈所做工作價值的活動”。在德里克·科伯恩看來,傳統社交方式失去作用,就是因為社交網絡時代的到來,讓搭建社交連接變得容易,而人們卻不愿意為他人、人際圈創造價值增量,相反只想著如何從中獲得利益。“你卻會遇到越來越多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先生”,想要從社交對象那里獲得好處,死纏爛打般的推銷。這種情況下的“社交”,實質上仍然是陌生人之間的交流,并不會創造價值,“直接拒絕反而節省了你的時間”。
希望通過社交、人際圈獲得利益的人們,也大量學習社交技巧,即流露出對對方的關心,讓對方感覺需要投桃報李。德里克·科伯恩認為,這加劇了社交貶值的速度,讓很多人(也就是所謂的高價值人群)對跟陌生人交流變得更為警惕。
德里克·科伯恩并非全然否認社交的價值,而是強調社交理念的轉換,也就是回歸價值創造而非單次或多次的直接價值交換。社交網絡時代,人們更可能構建起更多的弱聯系,但這尚不足以形成密切的溝通,沒能引起共鳴和共情,不具備彼此信任的基礎,即便可以用半哄半騙的方式達成推銷目的,也會引發強烈不滿,持續交易的可能性則是微乎其微。
德里克·科伯恩本人在美國經濟遭遇頹勢,財務顧問生意開拓新客戶變得困難的情況下,開始致力于社交方式轉型,“投入更多的精力,利用我的業務和社交圈子,為客戶以及他們的生意提供更多幫助”。這實際上就是網絡營銷專家通常所稱的“連接者”,即主動扮演鏈接中樞,以恰當的方式與對方分享資源,在關系建立和維護中遵循道德標準,通過回饋社會、參與社區活動等方式來進一步增加新關系構建的機會,善于與其他更多個體、群體、組織建立起有效和良性的關系,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人際圈。
要讓“連接者”對社交伙伴變得重要,需要“連接者”本人傾注精力,去分析對方的具體需要、興趣和生活特征、性格特征,從而針對每一個社交伙伴,設計出“觸發事件”的設別器。這就是說,社交伙伴會在什么情況下對什么樣的人、問題、事件感興趣,希望得到什么,希望與什么樣的人交往,這些會在怎樣的情況下因為什么事件而觸發,“連接者”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在此基礎上,“連接者”需要有效擴展社交圈的質量和數量,設計恰當規模的社交活動形式,主動促成社交伙伴之間的高頻度溝通。這本書中也為此提出了大量具體可行的方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