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最有趣產品的靈魂
不論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umblr、Line這些國外產品,還是國內的微信、米聊等等,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社交這一離人最近的互聯網產品成為了極其耀眼的明星,其不僅僅是大家爭搶市場份額與入口的工具,亦或有更深遠的意義和對人的影響力。
每個人都需要
釋放和恢復最真實的自己
表面上,現代網絡中的社交,存在于人們公開在互聯網上的每一條動態、每一幅圖片中,存在于人們從來自好友或關注者所給予的每一個贊、每一條評論中,存在于基于興趣形成的圈子里每一次熱鬧的討論、每一通激烈的爭吵中,但這是人們自愿并且能夠持之以恒地使用某個社交產品的原因嗎?
借用微信之父張小龍所言,“要了解人們的欲望,然后通過你的產品去滿足”,這是一個合格的社交產品的底線。
在微信誕生之初,短信業務正直壯年,同一公司的產品QQ也發展良好,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突圍而出,可以說是踏踏實實地做到了張小龍所說的滿足人們的欲望,或者欲望的一部分。在即時通訊上,微信以流量為基礎,彼時3G網絡剛剛起步,2G流量已廣泛普及,在計費上較傳統的短信包更為實惠,且微信本身占用流量更是少之又少,這對于天生就善于精打細算過日子的國民們來說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同時,由于朋友圈功能的加入,每個人在微信中不再是孤立的個體,通過狀態、照片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完成了個人表層價值的實現與滿足,在點贊與評論中擺脫令人煩躁與空虛的孤獨感。
同樣的,目前國內市場中一大批陌生人社交產品以及匿名社交類產品的出現以及被追捧,同樣也是因為其對人們某些欲望的滿足。譬如匿名社交,在此類社交產品上線之前,便有類似的平臺出現,但當時還未上升至社交領域,僅作為人們吐槽發泄的“樹洞”存在。融入社交之后,人們不僅能夠借此宣泄生活、工作中的不滿而不被人發現,且能夠借助社交方式,知道對此種種不滿的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盡管素未謀面不知姓名,但由于戴上了匿名社交的面具,每個人在其中都能釋放最真實的自己。
為什么我們需要社交,以上可能是不夠的,因為我們需要在平凡生活中尋求一些不可名狀的東西,并在真正、更深層的自我實現中恢復自我。
Facebook創新是靈魂本源嗎?
相較于國內社交市場目前的一家獨大,新出現的小社交產品艱難求生的現狀,國外尤其是美國的發展環境是一種不遠的未來。Facebook作為如今全球社交領域的頭號老大,其靈魂與本質僅僅在于創新嗎,比如技術,比如搭建生態系統以提升用戶黏性,可能都不是。
在技術上,通過精準的全球定位,強大的照片識別,高速的照片上傳等一系列技術優化,給用戶帶來超越其他產品的體驗。同時,在用戶隱私這一所有社交軟件的痛點上,Facebook也做到盡量讓人挑不出毛病。
為了快速搭建出一個有利于其成長的生態圈,Facebook四面出擊,不僅拉來商家及明星進入Facebook,更吸引了一些政府機構在其中建立官方賬號,從而帶動那些以往依靠電視、網絡媒體就能獲得所需消息或對Facebook根本就不關心的人加入到這個龐大的社交網絡中。注:這似乎也為新浪微博所借鑒。
提起Facebook,許多人不禁會想到曾經的人人,作為同類型產品,人人曾經被譽為中國的Facebook,如今的衰敗也令無數人感到惋惜,對比人人同Facebook最大的差異,或許不是技術也不是推廣,更不是用戶,而是在于內容。與其它互聯網產品一樣,信息仍然是社交中最具價值的部分。許多曾經的人人用戶在提及為何放棄人人轉向其他社交平臺時,大多提到了人人在原創內容以及內容創新方面的缺失,但人人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顯然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至于后來到了幾乎被這類無用轉載刷屏,真正想要看到的內容被淹沒在其中的地步,而此時恰逢新浪微博全面擴張時期,一些敢于嘗試的老人人用戶開始逐漸往微博遷移,并帶走了相當一部分自己的好友,造成了人人用戶的大量流失。在這一點上,Facebook可以說要高明得多,其通過優質信息抓住用戶,使用戶不斷地發展更多的用戶,并且,在用戶以及信息的審核上也保證了自身的質量。此前由于ISIS極端組織利用網絡社交發展成員的行為被報道,Facebook立即采取行動,關閉、停用了大量涉嫌恐怖信息的賬號及內容,以至于ISIS公開對其員工的人身安全進行威脅。
在遇到這樣或那樣情況是,Facebook為什么會這樣或那樣做呢?情況將永遠不同,不變的是Facebook的根本價值取向。
Instagram專注是靈魂之基嗎?
在Facebook興起后由于平臺內容的不斷完善,即時消息、照片分享等功能的增加,也使其他創業者們看到了其中潛藏的巨大市場,一批針對某個內容補充、完善的獨立社交應用相繼推出,并大獲成功,如致力于照片分享的Instagram,主打輕博客的tumblr,專注職場社交的LinkedIn等,這些軟件的成功同樣因其內在靈魂上有些不變的東西。
Instagram的口號是“fast, simple and beautiful”,其追求目標抑或是真正讓使用者最大程度的感知分享圖片帶來的美好體驗,非常專注。它從一推出便專注于圖片社交,界面簡單,易于上手,即使發展到如今用戶數量如此龐大的程度其主打功能也仍舊只是一如既往的照片分享,對比國內某聊天軟件越來越臃腫龐大、不斷增加同聊天無關的功能而言,實在是盡職盡責、安守本分到了極致。并且,其對自身功能的優化也是在如何讓照片變得更為賞心悅目上下功夫,濾鏡功能的強化、方形照片的限制,都是為了讓用戶在Instagram上獲得更好的照片分享體驗而作出的努力。而由于其濾鏡功能的強大,一些攝影小白們甚至沒有將它作為一款社交產品而是作為一款圖片處理軟件使用。方形圖片的固定格式,則使照片流顯示看上去足夠整潔,不會由于縮略圖的切割影響了瀏覽者對照片整體的感知。
盡管有人抱怨Instagram每次只能上傳一張照片,沒有組圖功能,以致于每每想要通過組圖來分享生活時要么利用其它拼圖軟件將幾張照片拼在一起,要么只能硬著頭皮一張一張上傳,而被自己的好友吐槽刷屏,但這一特征恰恰說明了Instagram對自己定位的堅持——以圖片分享為主體,社交只不過是附加值。
一般情況下,組圖滿足的是這些需求:新聞類信息,文字內容為主體,圖片只不過是其中的輔助;需要展示一個過程;或多個主體。但不論從哪個需求來說,組圖的出現不是對每張照片進行一定的壓縮與切割,以縮略圖的形式羅列;要么就是疊放在一起,以其中一張作為封面圖展示。這些都同Instagram“照片分享與欣賞”的定位背道而馳。這也許是Instagram遲遲沒有上線組圖功能的原因。
專注有那么難嗎?我們應該感謝Instagram對圖片分享的專注,正是因為專注,我們才能夠擺脫朋友圈式的炫富、拍食、曬娃等等無關美感的生活瑣碎,看到更為宏大深遠的世界。
tumblr自由是必定環境嗎?
關于tumblr,許多人提起時總會閃過一絲意味不明的微笑,長久以來,對于大多數“宅男”們來說,tumblr是一個比某些非法網站更好用的存在,這同其自由開放的精神不無關系。在這里,人們并非由于熟人關系,而是基于興趣而聚集。這種關注模式成功之處在于擺脫了熟人社交中大量無用、冗余信息對時間的消耗,并將這種消耗轉移到自己更感興趣的方向上,“發現并且關注那些能夠分享給我有趣內容的人,而非帶來無聊內容的朋友”,并且也使人們不再因為面子、他人目光而羞于展現自己的個人興趣與喜好。
同時,由于tumblr的輕博客模式,使其在能夠完整、全面發表自己見解的情況下做到輕薄小巧,它比博客精悍,比微博內涵。并且,每個人在tumblr中都能獲得極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論是自己定制主題還是申請獨立域名又或是無限分享等,都為那些既熱衷于撰寫博客同時又喜好社交的人提供了極大的天地,而tumblr自身對于輕博客內容的限制極為寬松,使一些小眾群體或是一些傳統社交層次較難看見的內容都能找到容身之地。可以說,寬松與自由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如今的tumblr,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內便獲得了5000萬用戶,而Facebook達到這一目標則用了將近四年的時間。
但是,自由絕不意味著放任,同國內社交圈生態環境有很大不同的是,tumblr上甚少看到無用信息或垃圾營銷,一些粉絲數量較多的輕博客中,博主也幾乎不打廣告,呈現的都是用心制作的原創內容。在這一點上tumblr可謂是業界良心。
tumblr的一大貢獻在于通過對自由精神的極致重視使人們能夠充分地發現自我,個人從自我中心的狀態中解放出來,任何人都能夠在此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創造原創內容,共同產生信息。
不“去中心化”,何以談自由,tumblr提供了一個案例。
LinkedIn 職業是深掘工具嗎?
與傳統招聘不同,LinkedIn另辟蹊徑,它以SNS改造獵頭行業,在理念上超越了以往的重簡歷不重個人品牌的做法。同時,它對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始終保持著職業且嚴謹的氛圍——人們不必天天“泡”在LinkedIn中。
“連接全球職場人士,給每個知識分子(Knowledgeable Individual)提供事業發展助力”,這不是LinkedIn的自我標榜,因為從如今的發展來看,它顯然是做到了。盡管在LinkedIn中的每個人看上去人就是一份份單獨的簡歷,但這并非是眾多簡歷的簡單羅列,它通過簡歷中的信息將每份簡歷建立了聯系,使用戶能夠通過LinkedIn認識到許多同自己有著相似經歷或相似背景的其他人,最終形成了一個嚴謹、職業的“社交”平臺。
無論什么領域,就信息而言,人們最不可忍受的是信息提供方提供質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就深挖而言,沒有一個細微的事物不能帶人類去探尋終點。LinkedIn再次證實了一個事實,隨便給一個什么支點,都可以以之撬動整個地球。
我們最開始接觸到的社交產品絕大多數都是騰訊的QQ
QQ這一網絡即時通訊產品在近二十年中可以說完全改變了國人的社交習慣與交友方式,同時也使騰訊借其高市場占有率一躍成為國內互聯網三大之一。從社交目的上來說,QQ以及后來的產品微信幾乎涵蓋了以上所說的所有需求。盡管如今隨著騰訊自身的發展,QQ的體系愈發臃腫,并且有一些功能在使用頻率上并不算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在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論微信推出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單就現狀而言,微信同QQ在某些方面的高度重合顯然已經成了騰訊急需解決的問題,有些用戶在使用過微信后,QQ幾乎處于半荒廢狀態,甚至有個別用戶到了除非工作需要,否則不會登陸QQ的程度。并且,其中一個軟件上線一項功能,另一個產品在不久后便會上線同樣的功能,同質化嚴重已成為了微信及QQ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同時,朋友圈及QQ空間中垃圾信息、虛假信息泛濫,極大程度地影響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愉悅感,QQ空間尤為嚴重,這使許多人放棄了QQ空間轉向其他社交產品以獲得好友們的動態以及所需要的信息。盡管有舉報機制,但舉報之后騰訊方面的處理不盡人意。曾經出現過一些極為明顯的敏感信息在被舉報后被微信官方以“證據不足”而被駁回的情況。
“抄襲”同樣是QQ被人吐槽的問題之一,往往市面上有什么功能或模塊十分火熱,QQ便會迅速推出同類功能或者收購眾多相似產品中的一家,并通過其強大的市場占有率擠占對方的生存空間。盡管有不少人認為弱肉強食是市場中永恒不變的真理,但是這種做法也未免太過“小氣”,失去了一個大公司應有的風度。
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僅僅只是騰訊系產品的不足,而是國內社交軟件的通病。同質化嚴重、垃圾信息泛濫、原創性缺乏、專一度不足等等,這些都是如今國內社交領域發展不如國外的原因。對于社交,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縱觀目前國內的社交市場,
絕大部分的創意都來自于國外
從創新或者原創性來說,如今的大多數社交軟件都是基于交友或性需求而產生,在這方面的主流方向為陌生人社交,如陌陌,主打基于LBS的地理社交;陪我,通過陌生人語音對話實現交友目的;探探,仍舊是基于地理的社交方式,但更為短平快。通過分析我們能夠發現,這些陌生人社交中,幾乎都采用統一模式——利用LBS技術進行近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社交,這也使許多軟件成為名副其實的“約炮”軟件,在如今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很難有一款產品能夠異軍突起打敗先行一步的陌陌,同時這一領域本身的熱度也在下降數據顯示,行業中某大佬級軟件,真實日活量只有800萬左右,遠不及其全盛時期。
因此想要在社交領域開發出一款真正能夠得到流行并且存活時間較長的產品,不另辟蹊徑便不得成活。那些在近年來短時間內引爆社交市場的產品,無一不是通過自身內容、模式的創新打開市場的,譬如首推閱后即焚的snapchat、從功能到內容只有一個主題的yo、率先引領匿名爆料的secret等等,都讓人眼前一亮,姑且不論這些產品的生命力是否長久,僅憑其創意也足夠獲得某些投資人的親睞。
但陌生人社交之間,除了基于地理位置之外,基于興趣愛好的社交可能更值得開發者們去關注,豆瓣由曾經的小眾文藝網站發展至如今規模可觀的興趣社區,小組功能的出現可謂是一大功臣。同時由于豆瓣、貼吧的存在,這種泛泛的、需要由愛好者自行建立興趣小組的發展模式已無多大發展潛力,向細分領域更深層次發展,也許是一條便捷的道路。
譬如,如今的每個人的手機中都會安裝一兩款手機小游戲,但除了微信游戲之外,多半是一些單機小游戲,即使想要同他人討論這些游戲也只好同周圍的好友或同事討論。而小游戲種類繁多,用戶分散,有時候你甚至找不到一個對象來對這些游戲進行吐槽或討論,基于這種需求而產生一個小游戲社區便成為可能,如若加進LBS 技術,變為如今人們的交友又增加了一個渠道。同時由于基于相同的游戲而認識,這在無形中為兩人找到了興趣的相同點,使一些陌生人社交中由線上轉到線下的失敗率降低了不少。“碰碰”便是依據這種思路而進行開發的社交產品。
又或者娛樂性社交場合,利用人們對追星、愛美的心理進行潛在市場的挖掘。近幾年來選秀市場的火熱,AKB 48模式的成功使眾選造星這一模式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并且,國內仿造AKB 48模式而產生的團體已經出現,這種明星同粉絲幾乎零距離互動的特殊社交方式可以說天生就幾乎完美地適配互聯網平等、開放的特點。對此,“蜜樂”可以說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通過這一平臺,人們能夠同自己喜愛的藝人聊天、交友,或者通過平臺定期舉辦的活動,將藝人們送上更大的舞臺。并且,由于審核機制的寬松,幾乎人人都能夠獲得成為明星的機會,這種泛娛樂性社交,可以說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極好的方向。
除此之外,這一領域還有許多值得發展的地方,此前唱吧、啪啪為唱歌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廣泛的分享平臺,使聲音社交一時間風頭無兩。而近年來隨著二次元由主流文化的邊緣進入人們視野中心,一批圍繞二次元的應用也隨之而來。被窩聲次元則將兩者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而由于二次元相對封閉以及受眾屬性高度集中的特點,很快便獲得了一批熱衷于二次元的用戶,且這些用戶在同類產品出現之前,一般情況下不會輕易流失。
類tumblr的產品國內也有出現——LOFTER,這款產品在2011年8月上線,但其現狀相較于模仿對象tumblr可謂是云泥之別。也許是國內原創精神的缺失,或者是對原創博主的鼓勵性措施不夠,又或者是抄襲成本太過低廉,不論是哪一種原因,LOFTER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然而這種嘗試仍舊是值得肯定的。盡管模仿tumblr,但其社交屬性并沒有它那樣明顯。同時相較于新浪等其他幾家經營博客等類似產品的公司相比,LOFTER背后的網易在圖床運營、UI設計、移動端推廣上顯然更具優勢。再加之其一向強調的個人屬性與個人價值,相信未來的發展空間仍有很多。
同樣的類Instagram應用也有出現,例如nice、圖釘等,盡管沒有發展成熟,但由于目前由于一些原因Instagram在國內無法登陸使用,相信在未來也會有一批曾經的ins用戶向國內同類型應用轉移,當然,前提是它們能做到ins那樣優秀與專注。
縱觀目前國內的社交市場,絕大部分的創意都來自于國外,如類LinkedIn的脈脈,類twitter的新浪微博,類Instagram的圖釘,類tinder的探探,類Path的畫說,類secret的秘密,等等。盡管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國內的社交市場,但卻顯得創意不足,一旦他們的模仿對象在大陸找到了最為合適的發展道路,這些公司便只有兩條退路——被收購或者倒閉。
對于社交,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下一代的社交產品或者社交網絡會是怎樣,我們誰也不好妄下斷言,但毫無疑問的是,目前中國正值城鎮化轉型的當口,無數人正從溫飽需求的滿足中解放出來,由盲目崇拜集體中心中蘇醒,開始認識與發現自我,向更高層次的需求邁進。
馬洛斯的五大需求中,社交需求看起來屬于第三維度,但顯而易見應屬于更多。這不僅決定了需要構建更為廣闊的人脈,結識更多于己有益的人,以及快速培養起個人特有的興趣愛好、新潮獨立的思維方式,而且也決定了人由一切好奇心催生的無限渴望,指向了宇宙中心。
我們期待著一款真正承載著國人創新的優秀社交產品出現的那一天,但愿那天不會讓我們等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