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晚,一條“俄羅斯封殺微信”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俄羅斯為何封殺微信?誰是最大受害者?中國企業“走出去”為何頻頻遇阻?
根據多家媒體的報道,自莫斯科當地時間5月5日上午起,俄羅斯的微信用戶陸續出現被限制使用的現象,許多微信用戶發現網頁版功能無法使用,而部分手機客戶端用戶也出現了被限制使用的情況。俄羅斯媒體報道稱,微信在俄羅斯遭禁。
微信為何上了俄羅斯的“黑名單”?
俄新社表示,封禁微信的原因在于違反了“俄羅斯網絡監管條例”第15.4條:任何通訊類產品信息必須在俄羅斯網絡通信與大眾傳媒管理局進行登記。而包括微信在內的這幾個即時通訊類產品并沒有進行登記。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俄羅斯聯邦通信、信息技術與大眾傳媒監督局(以下簡稱“俄羅斯通信局”)新聞秘書瓦季姆·阿姆別隆夫斯基表示,俄羅斯通信局限制了中國即時通訊軟件微信(WeChat)在俄境內的使用,以及該軟件網站的訪問權限。他說:“該網站沒有提供自己用于在俄注冊信息傳播企業的聯系數據。”
俄羅斯通信局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由于缺乏登記信息,自5日開始封鎖中國即時通信軟件微信。但監管局同時稱,一旦收到相關資料并進行核驗后,將解除封鎖。
截止目前,俄羅斯網監局還未對此做出任何官方解釋,但俄羅斯媒體卻已炸開了鍋。有分析指出,微信被禁的原因是“運營團隊不承認自己是在俄羅斯的信息傳播組織者,并拒絕向俄羅斯當局提供用戶信息”。也有分析稱,被禁原因在于執法機關和情報機構無法獲得該軟件的用戶信息和聊天記錄,這與俄羅斯目前的反恐斗爭有關。
5日晚,騰訊方面,新浪微博上認證為騰訊公關總監的@騰訊張軍隨后對此事進行了回應。張軍說,騰訊已經關注到“WeChat在俄羅斯訪問受阻”一事,對此深表遺憾,正在與相關部門溝通。
俄羅斯聯邦電信、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監管局去年11月將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列入禁止名單,原因是其未能履行俄羅斯有關保護個人資料的法律。這是俄羅斯首次在境內封鎖大型社交網站。
微信在俄被禁,誰被傷最深?
微信在俄羅斯被禁,首先影響了在俄工作、學習、生活的華人華僑。根據在俄華人網友的反饋,今后要么只能翻墻使用微信,要么轉用QQ、WhatsApp或者Viber等未被封禁的通訊工具。
有觀點認為,這對于騰訊來說,并沒多少影響,畢竟還有QQ。事實上,微信在海外的影響已經超過QQ。
如今,受此事影響最深的,應該是那些靠微信朋友圈做俄羅斯代購的同胞們,今后的“生計”恐怕要受到影響了。
或許有人會疑惑:美國代購、歐洲代購、日韓代購、澳洲代購都想得通,從美國買服飾及電子產品,從歐洲買奢侈品,從日韓買化妝品、食品,從澳洲買保健品,可是從俄羅斯能買什么呢?
據多位俄羅斯代購從業者反映,俄羅斯對很多進口消費品所收的稅都比較低,其中一些正是中國人最熱衷于海淘的品類。比如高檔化妝品、奢侈品等,俄羅斯商場里所賣的國際大品牌售價比中國便宜很多。再加上俄羅斯商場經常有各種打折活動,給代購從業者創造了很多機會。
此外,近幾年,盧布的持續大幅度貶值也使得去俄羅斯代購越發“洶涌”。自2014年12月開始,不斷有媒體報出“盧布暴跌,中國代購在俄羅斯瘋狂掃貨”“俄羅斯商場被中國人搶空”等消息。
一大批俄羅斯代購從業者,現在估計都是同樣的心情,一邊等待騰訊能跟俄羅斯政府順利溝通、解禁微信,一邊趕緊想應對策略。這場風波怎么收尾,關系著他們的生意到底要怎樣進行下去。
中國企業國際化之路荊棘滿布
此次微信在俄羅斯遭禁,同時也折射出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的困難,尤其是與Facebook、亞馬遜等美國互聯網公司相比,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以Facebook為例,其海外營收占總營收的60%左右,這是中國公司無法比擬的。像蘋果、IBM、鴻海、谷歌等著名企業,都是通過全球化運營,使企業利益最大化和全球資源利用最大化。
在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的進程中,微信“出海”在俄羅斯遭禁,這僅僅是其中一個縮影。華為、中興等企業的海外之路也同樣遭遇阻撓、崛起不易。
多年的國際化之路,華為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才成就了今天的全球化格局。今年3月31日,華為公布其2016年度財報:華為去年全球銷售收入52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32%;全面凈利潤37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了0.5%。這亮麗數據的背后,飽含著太多的艱辛曲折。
華為公司董事長孫亞芳在年報致辭里說,華為“每年堅持將10%以上的收入投入到研發領域,從不因短期經營效益的波動或短期的財務目標,減少在創新方面的投入,犧牲未來的產出和生產力。”對研發的重視和投入,華為沒有改變過。數據顯示,十年來,華為累計研發投入達到3100億。
在中國企業不斷走向海外市場的進程中,必然會面臨著種種無法預測的艱難險阻,不僅僅是華為、中興這樣優秀的企業努力迎上去,堅持“走出去”戰略,目前,從BAT等互聯網巨頭到一些逐漸崛起的互聯網企業,也無不在加快出海的步伐。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充滿荊棘,要真正崛起,只有加強科技研發與技術積累,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才能迅速在國際樹立起強大的中國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