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馬云爸爸的危機來了。
就像KFC 的五十米內一定會有麥當勞一樣,沒出兩天,支付寶放出風來,“支付寶”牌小程序也要來了!
說起這事,馬云爸爸定是要痛心疾首,從2015年春節開始,風向似乎就變了,支付寶一直在被微信牽著鼻子帶節奏。微信春節搶紅包,支付寶不甘示弱集五福;微信有朋友圈,支付寶有生活圈;甚至連螞蟻森林,看著都那么像“偷菜”。
“一步一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微信繼“紅包策略”入侵支付領域后,時隔兩年,又一次邁出魔鬼的步伐,祭出“小程序”,劍指toB領域。如果真的讓其借由小程序連通線上線下場景化營銷,只怕支付寶的好日子就真是到頭了。
盡管目前微信小程序是爆款,但不看好的人也不在少數。不少人指出,小程序,不支持模糊搜索,不支持朋友圈分享等等,這擺明是不想讓人好好用。而且這種企圖擠兌App Store的自大行徑,不會難保招來蘋果公司的瘋狂反撲。
支付寶的“小程序”公關也對外宣稱,支付寶小程序會做流量分發。言外之意就是,親,先別忙著在微信那邊做開發,支付寶這邊的平臺更好,可以幫你的小程序做“應用推薦”喲,曝光率更高呦,在友商那邊,你們只能自己想招曝光呦。友商那邊真是冷酷呢。
在筆者看來,到目前為止,支付寶團隊還沒想好為什么要做小程序,以及要做什么樣的小程序,就馬不停蹄的趕工了。基于圍追堵截微信小程序的條件反射,本能的在采取防守反擊。一些吃瓜群眾,也沒有看清楚微信小程序,就急忙表態,無論是跟風還是抹黑。
相比支付寶團隊,筆者認為,張小龍領銜主演的微信團隊,他們簡直是理性到可怕的大魔王,每一步都似魔鬼的步伐。“小程序”的目的是為了將微信打造成“入口”。他們的對標對象,不是APP,不是支付寶控制的toB領域,而是完成自身從工具到平臺的轉型。他們眼里沒有對手,只有自己要達成的目的。
理想狀態下的微信小程序,不是一個程序,而是一個程序黑洞,不斷吸納,包羅萬有,處于C端的用戶,隨時用隨時走,還能隨時再回來。因為入口都是微信。
微信在爭奪的,并不是人們所看到的狹隘的B端,而是入口。因此,才有了微信一系列產品的的理性與克制。小程序不做分類,不做推薦,不做模糊搜索,只提供平臺。它為彌補互聯網的通病,缺乏實體體驗感而生。它的主力戰場在線下場景化服務,所以才會竭力控制線上導流。
如果你基于線上應用體驗來抱怨小程序入口路徑太隱蔽,與APP功能相似太雞肋,說明你根本不懂小程序。至于線下第三方如何玩轉場景化服務體驗,那是他們自家門前的事,撒旦的歸撒旦,上帝的歸上帝,微信只安安靜靜的做入口。
反觀支付寶,一直被人猛戳脊梁骨的“社交之賊心不死”本也是源于“入口”之爭。在BAT三巨頭里,唯有阿里,一直難以形成入口,因為“支付”這一過于單純的行為,實在不是“入口”的菜。而與“支付”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關系的“社交”卻天然帶著入口屬性。因此,馬云爸爸一直想通過支付來反向滲透社交。
就在這時,好死不死的微信,卻已經借由社交,就快將微信做成入口了。馬云爸爸能不急嗎?畢竟留給馬云爸爸任性試錯的時間不多了。
在很多事情還沒想明白的情況下,目光死盯在微信身上,展開了貼身防守,結果卻是完全被微信帶亂了節奏。迷失在了社交的路上,尷尬癌頻發。
明明有著2.7億活躍用戶, 500億美元估值,有人、有錢、有心、有力、有馬云爸爸做靠山,卻偏偏就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
這尷尬癌還有得治嗎?
只要找對病根,對癥下藥!而所謂的病根,并不是坊間傳言的支付寶沒有社交基因,無法打通社交的任督二脈,而是在于支付寶偏離了自己的定位——BtoC。
天生帶著BtoC屬性,一手托著買家,一手托著賣家的支付寶,卻一頭扎進CtoC社交領域,注定做不成社交。
也許你要說,這不就是所謂的缺乏社交基因嗎。筆者所說的“注定做不成的社交”,指的是CtoC社交。但是,如果轉身BtoC社交這塊尚未形成叢林法則的領地,結局一定會大有不同。
盡管支付寶不會承認,但他們一直在跟著微信一手建立的CtoC社交套路在做社交。從往來,到紅包再到生活圈,一路圍堵,卻四處碰壁。在熟人社交領域里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又極其不理智的去探險最不應該涉獵的 “陌生人社交”領域,并在腎上腺素的刺激下,選擇了“校園日記和白領日記”為代表的荷爾蒙社交方式,這種下下策口,結果犯了眾怒。
有人說,所有的社交軟件,起始都是荷爾蒙社交,支付寶的社交選擇無可厚非,還迅速形成了傳播擴散,其實并沒有那么不堪。對此,筆者只想說,難倒現在造飛機,還得追本溯源到萊特兄弟的時代,從造自行車開始嗎?
沒有錯,陌生人社交對位著人的獵奇本能,最容易形成爆款。但同時,也對抗著人本身的安全需求。支付寶作為一款定位在安全屬性的交易擔保工具,陌生人社交帶來的不安全缺口,隨時都能將其撕個粉碎。
“支付鴇”社交事件的大熱,直接加速了這場社交的失敗。
在CtoC社交領域的節節敗退,使得支付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不斷追加各種功能,從工具向“工具包”演變,先不管社交不社交了,只要能提升每天使用頻次就好。
就是這么尷尬,越想擺脫工具屬性,越是坐實了工具的屬性。支付寶離“入口”也似乎越來越遠了。
這就是定位的跑偏。南轅北轍,越努力,離成功越遠。
明明是BtoC的支付寶,非得要干CtoC的社交。在傳統意識里,社交必定是CtoC,人對人。但BtoC,何嘗不是一種社交呢?一種真正屬于支付寶的社交。
好吧好吧,我知道你又要說,B端和C端社交,這簡直是夏蟲不可語冰!這就好比讓我們去和一臺提款機嘮家常。支付寶為什么就不能安安靜靜的做個錢包呢?
但是,設想一下,如果這臺提款機能Siri呢?你敢說你不會好奇的去問Siri提款機“你會不會B-box?”然后把Siri的答案分享到微信朋友圈里眾樂樂。自發的潛移默化的幫助支付寶在微信的領地上完成傳播。
在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大背景下,一臺人格化的提款機,并不是多么不可思議,有悖常倫的事。在筆者看來,小程序其實就是在完成B端和C端的社交,讓B端更具人格化。
這或許就是支付寶牌小程序應該實踐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