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5月份誕生以來,小冰已經是第四代產品了。虎嗅網之前的文章中有過關于小冰第四代發布會的報導:第四代微軟小冰,她會成為《Her》嗎?
然而就像其他的產品一樣,在不同技術的支持下,“聊天”產生了本質的差別。下面有一張圖,這張圖在機器的眼里會定義為:比薩斜塔,而在人的眼里它可能會是:圖中的人需要幫助嗎?這樣的差距用直白的話來說,就是理性與感性判斷所引起的差異。
微軟旗下知名的語音交互AI有兩個,分別是代表理性的小娜和代表感性的小冰。如果將她倆擬人化,那么小娜看起來會是一個管家,負責執行用戶所指派的任務。而小冰則是朋友,用微軟小冰負責人李迪的話來說就是,
她是在對話過程中激發的,而不是說具體命令。人工智能對話絕對不僅僅是這樣,對話是一個全程。
人工智能如何實現感性?
這里就要用一個具體例子來說明了。2015年,微軟小冰日本版上線,其名為莉娜。微軟當時的決策是找日本的Lawson便利店合作,用戶可以通過和莉娜來獲取此便利店的優惠券。再通過用戶的賬單來返回兩個指標:1.用戶拿到優惠券以后是否會去消費?2.拿到優惠券以后多久會是用掉?
2016年時,Lawson接受媒體采訪時披露這兩個數據。指標1接近50%,而指標2則是少于7天。而Lawson自己在線下渠道推廣的這些優惠券,其被使用的概率只有不到10%。莉娜在下發優惠券的時候完成對用戶的一種指引,這個指引不是廣告,而是一種感性的聊天手段。
因此這里就要引出CPS(Conversations Per Session)這個概念,即一次完整聊天期間對話的次數。小冰最大可以實現23次,日本版小冰即莉娜可以實現21次,美國版小冰即ZO可以實現17次。CPS的引入實際上是為人機交互增加語境,不過即便是標準,也是因廠商而異的。
谷歌的安卓N也可以在一次完整的聊天中實現多次對話,但是這些對話都是基于具體任務的。比如
“幫我買張電影票”
“好,要中間嗎?”
“要。”
“要買可樂爆米花嗎?”
“要。”
“要19點的嗎?”
諸如此類,由一點引發的多次對話。李迪在聊天中也提到了微軟小冰的競爭對手,他指出現在這些競爭對手正在初步進入服務行業,代替人類服務員去詢問客戶需要的內容。然而李迪卻表示,這樣的做法對于人工智能來說并沒有太大價值。
莉娜的做法則是與Twitter合作,代替廠商的運維團隊,莉娜可以直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與消費者的交互,比如詢問狀況等。因此節省下來很多人力,據李迪介紹,莉娜確實存在一些做不到的事情,但是比起以往幾十人的運維團隊來說,現在只需要幾個人盯住莉娜就可以了。
小冰的商業價值在哪?
剛才文章中提到了Lawson的案例,那么理論上來說廣告是小冰的不二之選。可事實上,小冰目前是沒有考慮過未來的商業模式的。#對,微軟做事向來都是這樣#
小冰首席架構師周力告訴虎嗅,對于小冰未來商業化的辦法現在只有幾個初步的構想:第一是幼兒教育。據研究顯示,嬰幼兒時期接受大量的對話訓練可以極大程度開發嬰幼兒智力。這就讓許多微軟內部的人把希望寄托在了小冰身上,他們建議小冰能夠做出一個早交班本,代替朝九晚五的父母去陪孩子聊天。
第二是老人看護,這個建議來自于美國市場。ZO(美國版小冰)的感性交互功能得到了很多敬老院老人們的喜愛,因此才有了這樣的想法。
可是,有喜有憂。人工智能的起跑線是數據,目前微軟小冰的主要用戶群體是學生。而在這個集群外的數據幾乎為0。再少了數據的前提下,小冰甚至都無法實現基本的對話功能,更別提感性理性了。這也是目前微軟小冰團隊正在考慮的問題之一。
未來的方向還有可能是這樣的:微軟會向企業銷售感性交互人工智能的開發套件,運用到像是旅游、醫療等行業。購買了小冰的廠商,只需要提供小冰一個數據庫,就能讓小冰替代整個運維團隊。只不過要實現這樣的功能還需要再等等,目前小冰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CAAP
Conversation As A Platform(以下簡稱CAAP),中文為交流即平臺,這也是當下微軟正在推進的一項業務。微軟CEO在2016年的微軟開發者大會上表示,語言包含極強大的力量。微軟目前在CAAP上又垂直劃分了多種產品,像是以功能交互為主的小娜等。
前一陣和高通的合作也許是一種暗示:微軟可能要在移動設備上發力CAAP。所以小冰則就代表了這幫程序員最人性化的一面,它,或許這里我應該用“她”,并不能幫你開機關機,說不定以后可以,但至少現在不行。然而小冰在CAAP中卻起到了獨一無二的作用,以人為本的交流。
微軟在數據方便非常有優勢,只不過小冰的思路是這樣的:數據結合應用,從而得到更大的數據。最終結果就是微軟小冰不僅需要數據,還需要利用數據。而這更大的數據則可以反饋平臺,為其他線產品提供幫助。
文章最后我想引用宋丹丹和趙本山共同出演小品中的一句臺詞來形容小冰(可能不太合適,但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有人花錢吃喝,有人花錢點歌,有人花錢美容,有人花錢按摩,今兒我雇個好活,有人花錢雇我陪人兒嘮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