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等待被挑選的奴隸一樣,每一次收購傳聞,都成了twitter的股價強心劑,從投資人到高管似乎都在期盼這一刻的真正來臨。而twitter在中國的模仿者——新浪微博,在經歷用戶騰籠換鳥之后,儼然煥發了第二春。
但是,學生真的超過老師了嗎?把截至2016年2季度twitter和微博的營收、凈利潤和用戶規模數據做了一個對比,結果很清楚: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
先看營收,twitter 2016年二季度營收為6.02億美元,是新浪微博的4倍多,而且這些收入中的40%以上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說明twitter仍然具有強大的跨國創收能力。從增速上看,twitter是20%,微博是36%,如果考慮到twitter比微博要年長四歲,二者營收增長潛力并不懸殊。
再看月活用戶規模,這一點上twitter和微博的差距倒不大,前者僅領先約3000萬人,微博如果再加把油,把四五線小鎮青年徹底大掃蕩,大概就可以追平、甚至超過twitter,這也許在四季度就會實現。但是要想進一步擴大月活人數,可能性并不大。畢竟微博作為一款產品,已經處于生命周期的中后段。
最后看利潤,這是微博今年二季度財報的一大亮點,實現了2590萬美元的盈利,增速獎將近去年同期的五倍,恰恰是這個微博引以為傲的增速,一下子讓一年前微博在虧損泥潭中掙扎的模樣躍然紙上。微博的亮點正是twitter的痛點:凈虧損1.07億美元,不過,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是,twitter收購的一堆公司的股權激勵支出過于龐大,而非主營業務的經營不善。
這三組數據揭示的一個最大問題是,twitter和微博擁有大致相當的月活用戶數,但前者的營收規模卻比后者大了四倍多,這說明,在用戶價值挖掘、商業化模式上,微博依然還有許多需要向twitter學習。但用戶、營收的快速增長,并不意味著讓微博發生了基因突變。至今,微博和twitter仍然是同一個物種,在互聯網歷史上它們仍將委身同一個章節,他們依然有著同病相憐的中年危機。
首先,吸引用戶越來越難。據comScore統計,Twitter的美國移動端用戶社交應用時長已 經跌至2.7分鐘/天,連續下降八個季度,不僅遠遠落后于Facebook,同樣也不及 Instagram、Snapchat,這對后期營收來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微博的用戶粘性雖然最近幾個季度已經止跌回升,但是終究受制于產品生命周期,中興不及盛世,企鵝智酷的調查顯示,2016年7月,受訪者平均每天使用微博時間約為26分鐘,大概只是微信停留時間的零頭。
其次,平臺轉型越來越難。微博用戶的騰籠換鳥,從過去的中高人群,轉向三四線的90后,但這并不意味著實現了從一個資訊平臺蛻變為類似微信的社交平臺,準確的說,微博不過是從一個政經新聞發源地,蛻變為了娛樂資訊大本營。陌陌、脈脈、有緣網,乃至知乎,以及生命力依然頑強的豆瓣、天涯,牢牢地把守著每一個社交細分領域的大門。但是,相比過去,隨著90后的涌入,特別是直播的火熱,微博的社交屬性明顯增強,同時媒體屬性也并未淡化,從天津爆炸到今夏洪災上看,微博依然是公共事件傳播第一平臺。應該說,任何試圖去弱化微博媒體屬性的改革都是自毀長城,這正是許多用戶手機并未卸載微博的重要原因。
同樣,華爾街的分析師也把twitter的低迷股價,歸咎于長期自我定位為信息分發平臺,而非Facebook那樣的社交平臺,這顯然忽略了互聯網世界老二以下無意義的殘酷市場結構,事實上,twitter既無必要、也無可能成為另一個Facebook,同理,微博依然可以保留迷宮一般的客戶端設計,依然可以不顧餐桌禮儀地商業化,誰讓它們仍然是擁有數億用戶的超級平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