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間,Facebook一直對于收購不成的Snapchat覬覦有加,放煙花一般打造了數款“山寨”產品,卻并未遏住Snapchat在青少年中愈來愈受歡迎之勢。剛剛推出的Lifestage打起了視頻問答版profile的概念,卻并不能用來聊天,無疑是玩票之作。要阻擊Snapchat,還是要使出撒手锏。
就像阿里巴巴用“來往”去挖騰訊的墻角鎩羽而歸,不得不讓“親兒子”支付寶改頭換面,與微信正面對決一樣。最近,扎克伯格就甩出了手上的王牌——Instagram,不顧對Instagram“歲月靜好”的產品氣質的破壞,讓Instagram如法炮制了Snapchat的核心功能——stories。
雖然這次抄襲并不徹底, Instagram也并未從一個圖片社區變身成為Snapchat那樣的聊天工具,亦并未“致敬”snapchat最為人所熟知的“閱后即焚”功能,不過一旦Instagram Stories中的照片有了24小時候自動蒸發的時限,它就從一個珍藏生活中悉心打磨過的吉光片羽的“照片博物館”,變成了一個分享速生速滅的原生態片段的“朋友圈”,性質已然發生改變。
Instagram Stories與Snapchat Stories界面對比
Instagram要從Snapchat手中搶回年輕人Snapchat之所以能在Facebook陰影之下迅速做大,一方面是由于Facebook Messenger獨立太晚,即便獨立亦難逃累贅社交鏈的牽連,令年輕人敬而遠之。另一方面,Facebook一擲千金收購的WhatsApp志在取代短信,在圖片、視頻聊天等功能方面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
就在Facebook面對Snapchat束手無策的同時,Snapchat卻借著2013年推出的Stories功能走上了微信之路——從IM到Social Network(雖然Stories和朋友圈并不是一回事),這無疑是對Facebook城邦的抽磚掘基。
Instagram推出Stories的用意則昭然若揭——奪回年輕人時時刻刻分享生活的陣地(Snapchat三分之二的用戶在25歲以下,而Instagram三分之二的用戶是18—34歲的年輕人)畢竟Facebook本身已經不可能改造成一個無點贊、無評論、無社交壓力的Social Network了。
Snapchat的用戶年齡分布
美國青少年是如何使用各個社交網絡的?一個例子最能夠說明。
和朋友們一起參加生日Party,你會在Snapchat Stories里面連續記錄路上的激動心情、聚會中的嬉鬧瘋癲、互抹蛋糕的糗態,半醉時的胡言亂語;你會在Facebook曬出和朋友們人畜無害的可愛合影(當然,照片中是沒有酒的);而在Instagram上,你只會上傳一張精挑細選、加了小清新濾鏡的照片。
這個例子可以解釋為什么Snapchat的活躍用戶不及Facebook的十分之一,日視頻播放量卻與Facebook不相上下。而隨著Facebook通訊錄的不斷擴充,越來越大的社交壓力、愈演愈烈的語境崩潰,年輕人的分享頻次不斷下降。Instagram也無法幫助Facebook“激活”年輕人們的分享欲望。
由于Instagram以唯美的藝術濾鏡起家,營造的是“人人都都是攝影師”的幻覺,打造的是分享生活中最美一面的圖片社區。所以,Insagram里的分享頻次更低,每一次都是處心積慮、精心修飾,以求盡善盡美,留待以后回顧時被舊日時光所驚艷。
這與Snapchat中不加polish,即拍即發,在Stories里“直播”生活的使用場景完全是兩個極端。按照The Daily Dot作者Amrita Khalid 的說法:Snapchat offers a momentary glance at the present, while Instagram captures a rose-colored portrait of the past.
而且,作為社區,Instagram存在著“待贊”的社交壓力,一份內部文件表明:半數Instagram用戶發出的照片/視頻如果未能收到足夠多的點贊、喜歡,都會被刪除。
Stories是更加私密的“朋友圈”
比較一下Snapchat Stories與微信朋友圈,就能夠更清楚地看出Snapchat何以沒有社交壓力——關注好友的Stories不會交織堆疊在一處,自動涌到你的眼前,你必須點進每個好友的頭像,才能看到他/她的Stories自動播放(不像Facebook、Instagram、朋友圈那樣有“刷屏”之憂),互動的方式也不是點贊、評論,而是直接在Stories頁面中發起聊天,由公開之分享又轉為私密的conversation。
如果說“閱后即焚”的Snap功能滿足了即時性的碎片化視頻聊天(相比于雙方必須“面對面”的視頻聊天更少限制,使用場景更靈活)的需求,那么Stories就滿足了非即時性的分享需求。試想一下,你去參加一場演唱會,不可能與幾位好友同時視頻聊天,卻可以用一段段小視頻來串聯起現場,不論發多少都不用擔心刷屏。因為這是你自己的Story。
雖然很多媒體在使用過Instagram Stories之后都認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UI Friendly上更勝Snapchat Stories一籌。不過,這樣的判斷主要是基于對Snapchat的“偏見”——因為Snapchat的使用界面在主流的社交平臺中顯得“特立獨行”——打開即是拍照頁面,各頁面之間無tab提示,只能左右滑動切換,而且Snaps、Stories、Snap Score、Discovery等如同vernacular(俚語方言)。而Insatgram就“傳統”多了。
更重要的是,Instagram Stories是默認公開的,Snapchat Stories則只有關注人才可以看到。這也是為什么評論皆認為Instagram會從Snapchat那里搶走不少廣告客戶與明星用戶。Nike的第一條Instagram Story 24小時內被瀏覽了80萬次,相比之下Nike在Snapchat上最火的一條視頻播放量才只有6萬6千次。不要忘了Instagram的日活用戶是Snapchat的兩倍以上,Stories的加入對于廣告客戶的吸引力倍增,對于正在通過Discovery等各種功能吸引品牌商的Snapchat是個不小的打擊。
Instagram Stories發布后,并未影響Snapchat的活躍度
不過,Instagram也很難從Snapchat那里挖走多少用戶。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數據檢測,在Instagram Stories發布之后,Snapchat的活躍度并未出現下降。Instagram想通過Stories入侵Snapchat的領地,勝算不大。而且,Stories是Snap的自然延伸(正如朋友圈是微信的自然延伸),Stories卻不是Instagram的自然延伸,倒像是平行嫁接在Feed流之上。
Instagram Stories僅支持標準濾鏡,而Snapchat Stories則支持實時臉部特效
就像在聊天時一樣,Snapchat Stories支持實時臉部特效、地理位置濾鏡、3D貼紙等“搞怪”玩法,很明顯源自于“互相搞怪”的聊天場景。而Instagram Stories僅支持圖片濾鏡、手繪涂鴉、添加文字,你很難玩出炫酷出格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Instagram Stories更希望你在拍攝之后去添加涂鴉、文字,而使用了AR技術的Snapchat Stories讓你在拍攝的同時就能換上各種鬼臉、給鏡頭中的自己描眉畫眼。
這種延時性、即時性玩法的不同,折射出的是Instagram、Snapchat圖片社區和聊天工具的本質不同。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中國版Instagram和Snapchat 們各自的困境和機遇。在微信、QQ合布的鋪天之網中,顛覆者最有可能從什么地方突圍出來?
中國版Instagram、Snapchat為什么沒有成功?為什么Instagram在中國沒有成功的克隆者?首先,Instagram崛起于智能手機普及潮起,人們美化照片、分享照片的欲望高漲而Twitter、Facebook對于圖片都不夠“友好”的空檔期,以領先其他App幾個次代的濾鏡與便捷的分享體驗征服了用戶。而中國的微博與微信一前一后在圖片分享上都不曾“掉鏈子”,導致美圖秀秀等只能止步于“修圖工具”,而沒有機會更進一步成為圖片社區。
其次,Instagram是一個圍繞圖片而形成的陌生人社區,用戶不會在其中曬大頭自拍照、娃娃九連拍、美食集錦,而是落花一瞬、天光云影、街頭即景、星空銀河。而中國人顯然更喜歡分享生活片斷、展現自我,不太可能形成一個沒有煙火氣、不為自我標榜的陌生人圖片社區。就算有,也僅限于設計師、攝影師這樣的小眾群體,比如網易的Lofter社區。
這就導致中國的圖片工具一直在為主流社交平臺做“嫁衣”,美圖即使有四五款產品長期占據App Store攝影與錄像排行榜前十名,卻依然無法盈利;對于后起的圖片工具,不僅同樣頭頂這樣的天花板,還要面臨著功能被美圖快速復制的風險。
主打圖片+標簽的Nice和In
雖然Nice和In通過別具特色的貼紙(標簽)分別籠絡了愛曬名牌的潮流一族與少女心爆棚的女性用戶,然而Nice終究還是淪為“不曬名牌會死星人”的朋友圈,而In不過又成了一款少女照騙作案工具(看看#自拍狂魔#、#家有萌娃#、#我做過的那些美食#這些誘導分享的標簽,誰愿意多看陌生人的照片兩眼?)。
首創“圖片+標簽”形式的Nice本想通過“物以標簽聚,人以標簽分”的“捷徑”實現圖片社交,奈何由于大部分標簽的“非標準化”、最后淪為了曬名牌社區,標簽至多只能用戶社區圖片分類。想要千里姻緣一tag牽,就屬于過度聯想了。Instagram用藝術品級的濾鏡、正方形的構圖、攝影師群體的引入打造了社區的分享氛圍,而各行其是的標簽很難營造統一的社區調性。In本想讓貼紙成為小女生們的“興趣標簽”,結果只不過淪為了美顏點綴,從tag被打回到了sticker的“原形”。
歸根結蒂,還是我們這里美化“生活照”的需求太過旺盛,不涉性愛只聊興趣的陌生人社交根基太淺,圖片社區注定難成氣候。
要想復制Snapchat的成功,先過QQ這一關為什么Snapchat模式在中國也沒有落地生根呢?其實Snapchat之所以火爆青年少群體,關鍵不在于所謂的“閱后即焚”,而是在父母、親友、老師之外打造了一個非主流(目前仍然是)的社交工具。私密的不只是閱后即焚的設置,而是聊天氛圍,甚至讓主流用戶摸不著頭腦的界面也是為了把成年人擋在門外。
QQ在短視頻和圖片聊天方面比微信多了太多玩法
而在中國,這樣一塊少年飛揚之地則是QQ,95后、00后之所以廝混于此,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有別于微信這個大人的圈子。而且QQ在圖片、視頻聊天的功能上面已經是集大成者:你可以給好友捎去悄悄話、也可以“戳”他一下,最近更是增加了Snapchat最受歡迎、被玩壞的短視頻特效掛件(讓我們聊地更開心),加之早就有的圖片添加文字、貼紙功能,QQ的可玩性并不比Snapchat差。
與之相比,微信真的要算是老年人的古董了。而只加了一個撤回功能,QQ 和微信就都實現了閱后即撤,而且比閱后即焚更靈活、可以衍生出更加多樣的玩法。
“QQ 表情模仿FaceU咩,好好玩,但是沒有自動美顏有點醉啊。”眼尖的用戶發現了QQ 新增的短視頻特效掛件與FaceU的相似之處。當然,其實兩者都是偷師Snapchat啦。
美圖秀秀與FaceU的不同畫風,正如Instagram與Snapchat的迥異氣質
明星團隊臉萌今年打造的爆款FaceU可以說是國內最為人熟知的類Snapchat產品了(當然Line出品的Snow也在流行且山寨Snapchat更加徹底),它并未像當年的臉萌那樣曇花一現。究其原因,是與臉萌團隊認清現實、甘當工具的策略有關——先成為一款讓用戶玩不釋手的美圖工具,而不是急于充當替代微信、QQ的聊天工具。在FaceU營銷轟炸之時,賤萌的臉部特效、夸張到逆天的美顏效果讓很多人用過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無論是磨皮、大眼、尖下巴,自帶粉底遮瑕腮紅高光陰影,比美圖系列“不要臉”多了。
年輕人需要的不再是小修小補、遮瑕美白的美顏,而是隨心所欲的“整容”,還有一玩一晚上的兔耳朵、貓須、豬鼻子、女王冠“輪番戴”,它不再是一款美圖工具,而是成了一款自拍玩具。而有數億用戶負擔,定位于修圖工具的美圖不可能玩得這么開,所以罕見地投資了FaceU而不是一抄了之。就像Instagram和Snapchat一樣,它們是兩個時代的產品。
熟人聊天工具被QQ斷了后路,FaceU只好轉頭去做視頻版的Tinder
雖然QQ無法取代FaceU自拍玩具的定位,卻基本上斷了它聊天工具的后路,這也是FaceU遲遲未上線Stories功能的原因,而它又不甘心淪為“年輕版美圖秀秀“。無奈之下它另辟蹊徑,走起了視頻版Tinder的陌生人社交路線(如果互相喜歡對方的萌視頻,就會成為好友),然而中國的類Tinder產品一直不溫不火,大家還是更喜歡簡單粗暴、看臉開約的陌陌。
做一款年輕人愛不釋手的短視頻、圖片聊天工具還有可能戶口奪食么?當然有,因為那些慣于用微信而不慣用QQ的人需要更加私密、好玩的聊天體驗。
而微信出于對朋友圈這一半公開社交網絡的顧慮,不會像QQ那樣玩到飛起。茲舉一例:QQ對話框中的短視頻自動調用的是前置攝像頭,而微信對話框中的小視頻至今都無法自拍,微信產品經理給出的解釋是:試想一下當朋友圈被各種妹子自拍占領,就一個頭,還會動,對于接收方而言,其實看的沒那么爽,而且還挺恐怖(然而還是敗給了OPPO旋轉攝像頭)。
就是因為害怕各種自拍會“污染”朋友圈,所以私聊時連自拍都不能發,更別說各種長耳豬鼻的換臉了。由于半公開社交網絡的存在,連私密的聊天也不能隨心所欲、玩到盡興。而如果聊天中的小視頻支持自拍,而朋友圈中的小視頻禁止自拍,又會出現產品功能的“自我分裂”。
由于Stories相比朋友圈更加私密,Snapchat不存在這樣的糾結。或許微信會推出一款不用糾結的視頻、圖片聊天應用,畢竟Stories要比發生么都思前想后、選擇分組的朋友圈痛快多了。